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2.9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儒家思想改革新探》(论语之重新解释)

(2020-12-06 17:46:34)
标签:

《儒家思想改革新探》

论语之重新解释

民财

取用

税赋

分类: 《儒家思想改革新探》

12.9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

有若对曰:“盍彻乎?”

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乎?”

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笔者注】本章讲的是民财的取用。从社会分工的角度来说,总有一部分人承担社会公共职能,从事社会公共事业。从事这部分职能的人员不从事生产,不产生财物。但是,干这些事情需要经费,经费来自哪里?来自从事生产的社会成员,即老百姓。用什么方式来收取呢?国家用法定形式作出规定,这一经费的名称是税赋。最早的税赋形式是实物,如粮食、布匹,后来演变为金钱。

为了维持国家机构和社会事务的运转,税赋是必需的,也是必要的。但是,公共职能的需要只是税赋的一部分。在古代,国家的统治者在收取这部分费用的同时,把供自己享用的费用也加了上去,一起作为税赋统一收取。供养统治者阶层的费用数额比较庞大,让老百姓来承担,压力可想而知。其实,真正的不可缺少的税赋只是税赋中的一小部分。大量的税赋收上来后,是供统治者奢侈享受的。这一部分可多可少,就看统治者怎么想的了。

税赋不是收的越多越好。老百姓的生产能力是有限的,财富也是有限的,收取税赋要量力而行。如果税赋收的过多,老百姓留在自己手里的就少。如果留在老百姓手里的很少,老百姓自己的生产生活就成了问题,不仅会造成整个社会经济的衰退,还会引发社会动荡。孔子时代,就已经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因此,论语才谈了民财的取用。当然,如果经济发展了,创造的财富增多了,水涨船高,收的税赋也多了,是另一回事。

当出现自然灾害时,不仅不能多收取税赋,而且要赈济灾民,拿出国家的钱财,帮助老百姓渡过难关。有的统治者就认识不到这个问题。如本章的鲁哀公。明知年成不好,还想向老百姓多收钱财。你的日子都不好过了,老百姓的日子岂不更难过?

民财的取用要合理,也要有限度。税赋收多少是合理的?现代社会已经有一套科学的方法来计算。在古代,只要能维持社会正常运转即可。但实际上,都远远超过这个数。普遍的规定是十税一,即收10%的税赋。这一比例应该说还是比较合适的。大部分收入都归老百姓所有,有利于社会生产的扩大和生活的改善。可是,这一规定往往得不到恰当地执行。不要以为老百姓收入了以后,10%交国家,90%归自己。实际情况不是这样的。国家按人口计算或者按田亩计算应征多少税赋,然后平摊下去。但往往有特权的人不交税赋,他的这部分就要转嫁到老百姓身上。有的地方土地贫瘠,收入不高,也要按统一的税赋标准征税。另外,各级官吏还要收取各式各样的苛捐杂税,真正留给老百姓的已经不多。好年成还能维护正常生活,年成不好,就要忍饥挨饿。

税赋的征收为什么要考虑老百姓的生活?统治者掌握着税赋的制定权,想收多少就收多少。为了自己的享用,可以随意提高税赋的比例。但孔子等人告诫他们,一定要考虑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原因很简单,当老百姓生活不下去的时候,统治者的奢侈生活也就到头了。所以,民财的取用一定要合理、有限度。老百姓生活富足了,国君稍微取一些民财,就足够生活用度了;老百姓生活贫困了,国君还是一个劲地搜刮百姓,没有节制地奢侈享受,老百姓就会老老实实地等着饿死?儒家在这方面看的还是很清楚的。

本章可以详解为:鲁哀公问有若说:“近几年年成不好,百姓收入低,国家的税赋少了好多,我的花销用度不够了,应该怎么办呢?”有若回答说:“为什么不实行‘十税一’的税法呢?”鲁哀公说:“现在收百分之二十的税赋,还不够我的花销用度,如果收百分之十的税赋,可怎么办?”有若回答说:“如果老百姓富足了,哪一位国君的花销用度会不够?老百姓会给你交税赋让你开销的。如果老百姓生活不富裕,甚至陷于贫困,哪一位国君的花销用度会足够?老百姓困难了,当然应当减免税赋。你再像往常那样开销是不合时宜的。”

    【笔者译】哀公问有若说:“近几年收成不好,钱不够,怎么办?”有若回答说:“实行‘彻’的税法怎么样?”“百分之二十征税我还不够用,怎么可能征百分之十的税呢?”回答说:“如果老百姓的开销不够,您怎么能足够呢?如果老百姓的开销足够,您怎会不够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