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儒家思想改革新探》(论语之重新解释)
(2020-12-03 08:19:01)
标签:
《儒家思想改革新探》论语之重新解释信任食物 |
分类: 《儒家思想改革新探》 |
12.7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笔者注】本章讲的是治国方略。治理国家,要抓三件大事。一是食物要充足;二是军队要强大;三是民众要信任。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不是平等的,而是分层次的。按照孔子的意思,最重要的是民众的信任,其次是充足的食物,再次是强大的军队。
孟子主张以德服人,反对以力服人,即所谓王道与霸道之辩。后世儒家因而提出,武力不符合儒家的原则。但从本章来看,孔子并不排斥武力。他对军队非常重视,将军队视为治国的基本方略之一。这与后世儒家的主张根本不同。军事力量有多么重要,无须多言。看一看二十五史,什么时候离开过军事力量?
那么,为什么孔子把军事力量排在三者的最后呢?食物是治国的基础。如果没有食物,什么都谈不上,即使有军队,也会军心不稳,失去战斗力。所以,食物的重要性居于军事力量之上。
民众的信任是治国的根本,是所有因素中最重要的。原因何在?民众的信任决定着民心的向背。民众信任你,才会支持你。民众不信任你,就不会支持你。当你没有食物时,信任你的民众会拿出他们的食物给你吃,即使他们饿着肚子。当你需要军队时,信任你的民众会争先恐后地加入到军队中来,即使要牺牲自己。军队是人民的子弟兵,民众的信任决定着军队的战斗力。为什么一百多万明朝军队打不过二十万清军?为什么二千多人的八国联军能攻入北京?明朝军队虽然有一百多万,但真正替明王朝出力卖命的恐怕连一万都没有。民众根本不信任、不支持明王朝,那些由民众和民众的子弟组建起来的军队也是如此。即使军队再多,也没有用处。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时,民众站在一旁看热闹。这场战争是八国联军与清王朝皇帝和王公贵族之间的战争。真正为清王朝卖命的,只有少数几个或者几十几百个王公贵族,怎么打仗?他们把民众作为对手、作为敌人,民众怎么可能信任他们?虽然民众不敢反对他们,但当他们遇到敌人进攻时,民众就会冷漠地站在一旁旁观。
怎么赢得民众的信任?孟子提出的“以德服人”就派上用场。如何以德服人?笔者认为,最基本的有两方面:一是从事正义的事业;二是维护民众的利益,最好是形成利益共同体。
在封建时代,很少有封建帝王重视民众的信任。尽管儒家思想被奉为圭皋,但是,真正用起来时,却多使用法家的思想。在封建帝王眼里,民众的力量是微弱的,儒家这一套是用来忽悠他们的,也是用来忽悠老百姓的。一介草民,能做什么?况且,民众是否信任,是看不清的。不能说有几个、几十个草民甚至几百个草民不信任,就代表民众不信任了。那时,又没有投票这一办法。所以,他们没有办法知道民众是否信任自己,只能按照儒家思想的主张采取一些措施,实行所谓德政、仁政。民众是否满意、是否信任,他们无从得知。民众是一个整体,民众的信任,指大部分民众的信任,但如何计算大多数与少数呢?由于无法计算,他们也就不会真正重视民众的信任,只是做一些表面文章。民众的信任,就在悄无声息中渐渐失去了。等到危险来临,需要民众时,民众早跑到一边去了。
孔子时代及其以后若干年,由于社会生产不发达,农业技术落后,人们靠天吃饭,粮食的产量是很有限的。粮食的产量与人口的增长不成比例。当粮食的产量跟不上人口的增长时,就会出现饿死人的事情。从孔子的言论中可以看出,那时饿死人是经常发生的事情。孔子他们已经见惯不怪。所以,孔子把食物排在民众的信任之后。这是现代社会难以接受的。人们已经吃不上饭饿死了,孔子还在谈民众的信任,还在谈治理国家,这样的铁石心肠,这样的冷酷无情,令人不得不对孔子另眼相看。这也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现实,统治者根本不把民众当回事,民众饿死这样的事情比不上他们的统治重要。孔子把食物排在军队之前,已经够重视民众饿死这样的事情的了。
孔子不是一个成功的政治家,谈治国不是他的长处。如果是管仲、晏婴、商鞅、李斯等人谈治国方略,会更有说服力和吸引力。只可惜,这些成功的政治家却很少有谈治国的著作。即使有,也不如孔子有名气。孔子是因道德、价值、人性等思想而出名,因而谈治国也变的出名了。至于这些治国的论说是否确有道理,是否值得学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