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2.6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诉,不行焉|《儒家思想改革新探》(论语之重新解释)

(2020-12-02 10:46:23)
标签:

《儒家思想改革新探》

论语之重新解释

贤明

远见

诬告

分类: 《儒家思想改革新探》

12.6

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诉,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诉,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笔者注】本章讲的是官员的贤明与有远见。谮(音怎),谗言,在别人面前说某人的坏话。说谗言的人,地位较低,一般为下属。听谗言的人,地位较高,一般指主政的官员或国君。说谗言的人捏造事实或者夸大其辞,对别人进行诽谤,目的是为了破坏某人在官员心中的形象。实质是造假欺骗上级。手段比较隐蔽,今天说一句,明天说两句,后天再说一句,像毛毛雨一样,慢慢滋润。时间一长,某人在官员心中的形象就改变了。主政的官员不信任他了,要么弃之不用,要么定罪处罚。

肤受之诉,说的是明目张胆地诬告,使某人遭受牢狱之灾。我国古代的刑事制度规定,只要有人控告一方,被告方就会被抓起来接受讯问。如果不承认,官府就可以进行刑讯逼供。即使没犯什么罪,也经常被打得遍体鳞伤。所以,称这种诬告为肤受之诉。其实质仍然是造假欺骗主政的官员。使用的手段是公开的。主政的官员分不清真假,就会实施刑讯逼供。对被告方来说,皮肉之苦是免不了的。

这两种造假的方式,一种和风细雨,一种暴风骤雨。如果你作为主政的官员,能够识别这两种造假,不会冤枉好人,你就称得上是一位贤明的官员了,也可以说是比较有远见了。

孔子的回答非常鲜明地体现出梁启超先生指出的儒家治国理念的致命缺陷,“只论其当如是,而无术以使之必如是”。这里,孔子说明了什么样是贤明,什么样是有远见,但是,却没有讲怎么实现这一目标。笔者认为,对论语进行重新解释,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研究讨论“术”的问题,补上孔子等人的短板。提出目标相对容易一些,探讨怎么实现这些目标却非常困难。不过,即使困难也要勇敢去面对。在本章之前,笔者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现在,笔者越来越感觉到,不去讨论这些“术”,就难以找到实现这些目标的有效路径。

就本章来说,为什么谗言和诬告可以盛行?为什么总走不出君子与小人的怪圈?三国演义中刘备提出的亲贤臣远小人之说为什么得不到实现?大家都知道这个道理,却无法变成现实。原因何在?笔者认为,关键是缺乏制度保障。那时,人们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到主政官员个人的身上,以为只要提高主政官员的道德水平和智慧才能,就可以识破各种假象。“包青天”就是这种社会心理的集中代表。其实,只靠主政官员一个人的能力,即使给他再大的权力,也是达不到这一目标的。更何况包青天这样的人物,非常少。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历史,就出过一个包青天,一个海瑞。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制度,用制度来保障人们的权利,用制度来避免谗言与诬告。

建立一套什么样的制度呢?出现谗言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主政的官员权力太大,没有制约。只要搞定了这位官员,他就会动用手中的权力,把某人或罢官或定罪。所以,才会出现下属进谗言的现象。要避免谗言现象,就有必要把主政官员手中的权力减少一些,加上一些制约手段。这也是行政权与司法权分开行使的一个重要原因。官员掌握行政权,可以用来调动人、财、物,但是,却不掌握对他人的定罪处罚权,不能因为一己之好恶就把某人关进监狱。官员掌握司法权,可以对他人进行定罪处罚,但是,却不能擅自就定罪处罚,被处罚的人必须违反了刑法等法律的规定。但是,刑法等法律却是由立法部门制定的,司法官员决定不了。出现诬告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主政的官员权力太大,缺少制约。只要控告某人,这个官员一个人就说了算,就可以直接处罚某人。要减少诬告现象,就有必要把主政官员的权力进行有效制约。要用法律规定一系列的制度,如公开审判制度、证据制度、独立审判制度、审级制度等,来保障定罪处罚权的行使不会出现差错。

有了这样的制度保障,即使有谗言和诬告,其影响的范围和程度也是非常有限的。中国古代并非完全没有制度保障,只是那时的制度,完全从方便主政官员行使权力的角度来设计,怎么方便官员,怎么设计,而较少考虑如何实现和保障公平正义。只有从实现和保障公平正义的角度来设计制度,对权力进行有效制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笔者译】子张问什么样的官员是贤明的官员?孔子说:“像毛毛雨一样慢慢浸润的谗言,造成他人身体遭受刑罚的诬告,在主政的官员面前都行不通,这位官员可以称得上‘贤明’了。像毛毛雨一样慢慢浸润的谗言,造成他人身体遭受刑罚的诬告,在主政的官员面前都行不通,这位官员可以称得上‘有远见’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