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1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儒家思想改革新探》(论语之重新解释)
(2020-11-20 09:59:26)
标签:
儒家思想改革新探论语之重新解释孔子教育特点 |
分类: 《儒家思想改革新探》 |
11.21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笔者注】本章讲的是孔子教育的特点。孔子对不同的学生提出的同一个问题,给出了不同的答案。这反映出孔子作为一个教育家的高明之处。由此引发我们关于教育的若干思考。
教育应该适用什么样的方法?是应该采取个体教育方法还是应该采取规模教育方法?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每个人各有自己的特点、各有自己的性格。最理想的教育方法当然应该是个体教育,由经验丰富、知识渊博的老师一对一地对学生进行教育。知识的传授可以做到全面、准确、完整,个性的调教可以做到及时、认真、具有针对性。孔子当时对前期门下弟子的教育就是采用这种方法。但是,这种教育方法好是好,却成本高昂,代价巨大,不具有广泛适用性。首先,学生数量非常大,需要的老师就多。社会上没有那么多的老师来满足学生的需要。既使有很多老师,但这些老师中能有几个具有孔子那样的学识、能力、道德水平?其次,这么多的老师需要支付报酬,这么多的学生需要学习条件,社会没有那么多的财力作保障。再次,老师教授的内容不统一,教育出的效果未必能尽如人意。因此,规模教育成为当然的选择。所谓规模教育,也就是学校教育。规模教育的理论基础在于,尽管每个人各有特点,但是,每个人也有共性,就是学生们都是人,每个人的人性基本上差不多。针对学生的共性进行教育,就解决了大部分问题,至于学生的个性,可以交给家庭进行教育,老师如果有能力的话,也可适当开展这方面的教育。规模教育能解决老师数量不足的问题,也不用花费那么多的财力,还能统一教授的内容,但是,却不能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因人施教、辩证施教。
教育的内容是什么?前文(11.18)中已有介绍,这里不再重复。
教育的结果怎么样?从子路的结局来看,孔子针对子路的个性教育是失败的。孔子尽管根据子路的个性适时地调整了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但是,子路一直没有彻底改掉自己鲁莽急躁、缺乏头脑、考虑不周的毛病。孔子这么多年的教育在这方面取得的效果微乎其微。子路的事例传达出这样一个道理:人性可以调控,头脑(智力)却无法调控。
子路接受了孔子多年的教育,有了很大长劲,有时候也学会了冷静地考虑问题。但是,缺乏头脑是先天的缺陷,没有办法得到根本改变。他无论怎么努力,也考虑不到那些东西。所以,笔者认为,子路不适宜从政。从政以前,应该先掂量一下自己有没有这个能力。前途非常风光,利益非常诱人,但你有没有足够的本事?如果能力不足,本事不够,还是不要走这条路。如果无视自己的先天禀赋,硬要走这条路,最后的结果难免非常悲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规律不断上演着。孔子看到了子路的缺点,也知道从政之路艰险,却没有阻止子路走这条路,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子路的事例也反映出孔子崇尚权力的思想。这是儒家一贯的主张。“学而优则仕”就是最好的体现。孔子的主张,孔子一生求官的奔波,也是最好的证明。崇尚权力,围着权力转,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至于善,至于德,至于仁,至于礼,至于法,都是围绕着权力而展开。与权力相比,其他都是其次的东西。这决定了道德观念的方向。
就本章而言,闻斯行诸的理解可以进行探讨。闻,听到。斯,指什么?是听到别人说的话吗?如果听到无论什么话,都要马上采取行动,是不是显得孔子的弟子太“二”?当然不是。笔者认为,这里的“斯”,应该解释为有了做自己理想事业的人生机会。行,可以解释为义无反顾地去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