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1.19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儒家思想改革新探》(论语之重新解释)

(2020-11-18 09:14:45)
标签:

儒家思想改革新探

论语之重新解释

善人

践踏

分类: 《儒家思想改革新探》

11.19

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

【笔者注】本章讲的是孔子传授如何做一位善人。要解释本章,首先要明确什么是善人?朱熹《论语集注》:善人,质美而未学者也。但是,按照现代的理解,善人指心地善良、经常实施善行的人,与学习不学习没有关系。善良是人的本性,行善是展现人的本性。学习圣贤文章了,可以做善人;不学习圣贤文章,也可以做善人。就论语来说,前面各章提到的善良也是如此。朱熹《论语集注》的解释并不妥当。

孔子的儒家确立了几个追求的目标,低一点的是君子,高一些的是贤人,最高的是圣人。善人不是孔子教育所积极追求的目标。在儒家经典中,关于善人的论述很少。孔子在这里说善人之道,也只是挑了两点,简单地说了说。但是,善人却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笔者觉得,善人与圣人的的共同点是都帮助他人;二者的不同点是,善人给予他人的是财物,圣人给予他人的是思想。

儒家为什么重圣人之道而轻善人之道呢?笔者认为,这与儒家重精神轻物质的基本观念有关。儒家思想全部内容都是围绕着人的精神层面展开的。确切地说,儒家思想讲的是人的精神中的一部分,主要是道德,也包括情感。儒家主张的是精神上的富有,道德上的进步。至于物质的东西,儒家根本不重视。即使人们穷得吃不上饭,快要饿死了,儒家也不会管,也不去谈。不仅如此,还劝人们要安于贫困。所以,才有了颜回穷得叮当响,喝着冷水,吃着粗饭,还高高兴兴地挺满足的现象,孔子对此还非常满意,号召人们向他学习,要求人们要安贫乐道。这是儒家思想非常落后的一个方面。胡适说:人世的更大悲剧是人类的先知先觉者眼看无数人们的冻饿,不能设法增进他们的幸福,却把“乐天”“安命”“知足”“安贫”种种催眠药给他们吃,叫他们自己欺骗自己,安慰自己。孔子就是这么做的,儒家就是这么倡导的。

儒家的圣贤文章、伦理道德需要有经济基础,需要有物质的支撑。古人早就说过,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可惜的是,儒家一直没有把重视物质的思想吸收进去,一直没有把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处理好。这是改革儒家思想需要完成的一个任务。

就本章来说,怎么做一个善良之人呢?孔子说,要不践迹,也要不入于室。朱熹《论语集注》记载,程子曰:“践迹,如言循途守辙。善人虽不必践旧迹而自不为恶,然亦不能入圣人之室也。”笔者认为,程子的解释有些令人费解。不循途守辙与心地善良没有什么关系,不入圣人之室与心地善良也没有什么关系。如果按照李泽厚先生的解释,也不能让人理解。不跟着脚步走就能使人变好?不能进入室内就能使人变好?恐怕不能这么说。

笔者认为,可以这样解释孔子的话,即践是践踏之意,迹是人在世界上留下的痕迹。不践迹,就是不践踏别人取得的所有成果,不否定别人走过的路。这样就不会发生攻击别人的行为。不入于室,就是不进入内室与别人密谋什么事,不搞阴谋诡计。这样就不会在内心里产生恶念。能够做到这两点,就可以做一个善良的人。

孔子只谈了两点,没有全面地讲,也没有正面地讲,这与论语中记载的孔子讲孝等有些类似。孔子教育弟子历来如此。在某一个场合,谈到某一事情时,针对具体情况做出具体地讲解,一次只讲一点或者两点,不进行长篇大论。这样的讲解生动贴切,便于入耳入脑。而且,孔子不正面说怎么做一个善良之人,不要求人们一做到什么,二做到什么,三做到什么等等,而是指出不要做什么,这种方式更直观,留下的空间更大。

    【笔者译】子张问孔子,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孔子说:“不要随意践踏别人取得的各种成就,不要轻易否定别人走过的路,同时,也不要进入内室与他人进行密谋,搞阴谋诡计。做到这两点,就可以做一个善良的人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