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8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彦。子曰:“回也其庶乎|《儒家思想改革新探》(论语之重新解释)
(2020-11-17 08:59:09)
标签:
儒家思想改革新探论语之重新解释孔子教育困惑 |
分类: 《儒家思想改革新探》 |
11.18
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彦。
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
【笔者注】本章讲的是孔子对自己教育效果的困惑。孔子各用一个字概括出高柴、曾参、子张、子路四个弟子的弱点,却没有用子曰这种形式。后面说颜回、子贡时却用了子曰这种形式。前后两种形式有点令人不解。笔者认为,孔子指出四人的弱点,说明他可以针对此弱点实施教育,但面对颜回、子贡的教育时,孔子困惑了。颜回的学识不用说,非比寻常,他按照孔子的教导,做了许多尝试,付出了许多努力,却屡次失败,所有的理想都落空了。子贡不听孔子的教导,做买卖跑生意,却屡次算中,发了大财。这样的结果让孔子大为不解,倒底自己的教育是对还是不对呢?
先谈一谈孔子指出四个弟子的人性弱点。各一个字的高度概括,表明孔子观察之细、了解之深。孔子发现弟子们人性的弱点干什么?有什么意义?笔者认为,孔子是根据每个弟子人性的弱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对每个弟子的人性进行调控。这间接反映出孔子的教育理念是以人性调控为主,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为辅。
韩愈《师说》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但是,传什么道?授什么业?解什么惑?也就是说,教育内容是什么?这才是最核心的东西。孔子关注人性,其教育的内容围绕人性而展开。人性理应成为教育的核心。人性是什么?按照休谟《人性论》的观点,人性包括知性、情感与道德三部分。知性主要指知识与技能;情感主要指爱与恨、骄傲与谦卑、喜悦与悲伤、希望与绝望等;道德主要指善与恶、对与错、好与坏等内容。后世的教育形式是学校教育,教育内容主要是知识与技能。对于情感、道德,学校教育涉及的较少。前面所说的孔子关注的人性,指的是狭义的人性,不包括知识与技能。这方面的人性,每个人各有特点,学校做不到针对每个人的人性进行个别教育和调控,只能以传播知识与技能为主,附带做一些人性调控方面的工作。调控人性的教育任务自然而然地落到了父母身上。
许多为人父母者有一些困惑,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更不知道教育孩子学什么东西。有的模仿学校教育,教孩子们学习知识、技能。当然,基本的生活技能是要教的,基本的知识是要传授的。除此之外,深一些的知识与技能是由学校来负责的。父母去教孩子这些东西不如老师专业,教也教不好。父母的教育任务主要是调控孩子的人性,要教孩子什么是对与错、什么是善与恶、什么是好与坏,要让孩子懂得什么是爱与恨、什么是骄傲与谦卑,应该怎样爱与恨,应该如何面对自己与他人的骄傲与谦卑等等。
孔子主张的是由老师来调控弟子的人性,张扬其人性优点,抑制其人性弱点。现在怎么变成了父母的任务呢?笔者认为,孔子时代的教育,处于刚刚发展的阶段。一开始,孔子的弟子人数少,孔子能够根据各人的人性弱点、优点进行调教。后来,弟子多了,孔子就调教不过来了。近代的教育,人数更多,即使老师有孔子那样的学识与能力,也调教不过来,何况老师们很少有人能达到孔子那样的水平呢?还是由父母来承担这一任务较为合适。因为只有父母最了解自己的孩子,只有父母最关心自己的孩子。人性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内容,父母们千万不要忽视,不要不当回事,孩子长成什么样的人,形成什么样的秉性,相当大的程度上是由人性决定的。
再谈一谈孔子的教育方向。颜回在孔子眼中非常优秀,可是,外出做事却每每以失败告终。子贡不听孔子的教导,不做学问,而去经商,却取得了成功。原因在于孔子没有针对颜回的弱点进行教育,只注意发挥他的长处了。颜回外出做事的能力很弱,孔子这方面的能力也不算强,又没有对颜回进行对症治疗,所以,颜回屡次失败。子贡没有听孔子的话,发挥了自己本身的经商才能,取得了成功。这足以说明,孔子也不是全能的。他只是一个学者,一个做学问的人。完全按他的这一套理论去做事,也往往不会成功。孔子的教育方向主要偏向于精神领域,集中在礼乐与情感、道德方面,对物质领域涉及很少,自然缺少这方面的知识技能。
【笔者译】高柴的特点是比较愚笨,曾参的特点是比较迟钝,子张的特点是比较张扬,子路的特点是比较鲁莽。(孔子可以针对其特点进行调教)孔子说:“至于颜回,他知识非常丰富,外出做事却总是失败,自己还穷得叮当响。子贡呢,没有按照我的教导去做事,而是做买卖跑生意去了,却不曾想,他屡做屡胜,发了大财。我不知道我的教育是怎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