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1.13“若由也,不得其死然。”|儒家思想改革新探—论语之重新解释

(2020-11-11 12:35:19)
标签:

儒家思想改革新探

论语之重新解释

仕途

凶险

分类: 《儒家思想改革新探》

11.13

“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笔者注】本章讲的是仕途之路的凶险。中国古代是一个官本位社会。官员处于社会的顶层,手中握有大大小小各种权力,控制着社会的大部分资源,既风光八面,又有财有势。做官因此成为人们的梦想与追求,多少人削尖了脑袋往里钻。儒家倡导“学而优则仕”,学习成为人们做官的一条途径,这对天下各色人等很有吸引力。对普通人家的子弟而言,更是如此。无数众生以“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自励,日夜企盼着“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仕途真的那么好吗?利益摆在那里,大家看的很清楚。路就在眼前,儒家说的很明白。这没有什么可怀疑的。但是,笔者注意到,孔子等儒家人物更多地讲的是仕途的风光与美好,却很少提及仕途的凶险与落魄。本章就是难得一见的仕途凶险的生动写照。子路这样一个行侠仗义、生龙活虎之人,步入仕途后,等待他的是怎样一个悲壮的结局,孔子自己也难以预见。孔子以他多年在仕途打拼的经验隐隐感到,子路的性格并不适合从政。为什么孔子没有阻止子路从政呢?笔者认为,孔子自己也拿不准,也无法判断子路的人生结局。李泽厚先生等把本章译为“像子路呀,恐怕得不到好死啊!”,有点事后诸葛亮的味道。原因很简单,孔子与子路的师徒之情非常深厚,孔子如果知道子路的结局很悲惨,不会不阻止子路的。孔子没有阻止子路,说明孔子本人也不知道子路的结局。

从子路的悲惨结局可以看出,仕途不是那么好玩的,虽然风风光光,但却危险重重。为什么这样说呢?人们选择仕途一般有两种目的,一是为了干事,即为了施展自己的抱负,将国家治理的国富民强,自己则青史留名;二是为了做官,即为做官而做官,成为人上人,享受荣华富贵,感受权力给自己带来的快感。无论干事还是做官,只要选择仕途的,都想做大官。只有做大官,才能干更大的事业;只有做大官,才能享受更多的荣华富贵。如果想做大官,就得进入官场的圈子。进入不了那些圈子,就做不了大官,也干不了大事。只有进入官场的圈子,才能有机会做大官。但是,如果进入官场的圈子,就得参与官场的争斗,就会面临非常大的风险。如北宋时期王安石与司马光,就是两个不同的圈子。自己的圈子得势了,自己就上去了;自己的圈子失势了,自己就下来了。失败的一方结局往往非常悲惨,丢了官职是轻的,被对手关入监狱、遭到流放是经常的事情,有些人甚至丢了性命。王安石的结局还是比较好的,没有那么悲惨。

既然结局这么悲惨,还是不要进入圈子参与争斗了。这样的结果就是你只能在仕途的底层转悠,怎么也上不去。高风险可能会得到高回报,高回报可能面临着高风险。所以,尽管仕途充满凶险,人们仍然趋之若鹜。当然,官场争斗失败后也有结局不错的,就是那些会见风使舵、为做官而做官的人。无论谁在台上,只要让他当官,他就满足了。像子路这样的侠义之士,参与到官场的争斗中自然难以适应。当发生流血冲突时,他也就难以幸免于难。孔子虽然早就留意到子路的性格不适合从政,但也没有料到他的结局会这样糟糕。

儒家高调宣扬仕途的好处,美化仕途的前景,不谈或者少谈仕途的凶险,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尽管如此,人们仍然可以从孔子等人物的言谈中读出这些内容。仕途虽然可以繁花似锦,可以威风八面,但是,仕途却会锒铛入狱,却会下场悲惨。仕途真的很诱人,但仕途真的不好玩。

【笔者译】(孔子说:)“像子路这样威风凛凛、侠肝义胆的人,不知道他死时会是什么样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