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2闵子侍于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儒家思想改革新探—论语之重新解释
(2020-11-10 09:09:14)
标签:
儒家思想改革新探论语之重新解释教育理念宽松 |
分类: 《儒家思想改革新探》 |
11.12
闵子侍于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
【笔者注】本章讲的是孔子弟子各具特色,从侧面反映出孔子的教育理念。前文说过,孔子总拿颜回为标准,来衡量弟子们的学习成就,认为颜回学习最优秀。对于其他弟子,孔子虽然认为他们在学习上不及颜回,但也认为他们在不同领域是非常优秀的。闵子骞、子路、冉有、子贡是孔子心爱的四个弟子,他们才艺各有所长,行为举止特点不一。孔子在一旁悄悄地观看,以一种欣赏的眼光审视自己精心教育的成果。看到他们不同的禀性、不同的气度,想到他们不同的才华、不同的成就,孔子心里乐开了花。对于一个老师来说,还有什么比看到自己教育的学生学业有成、事业有成、受人瞩目而感到高兴的呢?
学生是老师的作品。学生的成长如何,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老师教育的怎么样、老师的教育理念怎么样。孔子弟子的不同神态、不同气度,部分反映出孔子因材施教、张扬个性的教育理念。这与孔子评价颜回时反映出的教育理念截然不同。那时,孔子更希望学生们都能像颜回一样喜好学习。笔者认为,这两种不同的教育理念并不矛盾,一种用于基础知识的学习,一种用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对于基础知识,孔子要求学生们按照同一标准、同一目标、同一内容进行学习,不主张因人而宜。因为,基础知识是工具,是阶梯,是每一个学生都要掌握的东西。对于专业知识,孔子除了进行必要的引导之外,不做任何压制和干预,鼓励学生们自由发展,根据自己的特长与爱好张扬个性。所以,孔子的学生们各有特点,人才辈出。
学生们能够张扬个性、自由发展,除了老师的教育以外,与社会环境的宽松与否密切相关。社会环境在其中所起的作用非常大,有时候甚至起决定性作用。社会环境如果不宽松,即使老师鼓励、引导学生张扬个性、自由发展,学生们也不敢这样做。社会环境宽松与否的标志就是法律和道德等社会规范的边界。说到底,就是自由与秩序的平衡线。如果社会规范比较宽松,人们的自由就多一些,活动空间就大一些,社会活力就强一些,虽然秩序可能差一些,但社会的发展进步能快一些;如果社会规范比较严格,人们的自由就少一些,活动空间就小一些,社会活力就弱一些,虽然秩序可能好一些,但社会的发展进步会变慢一些。社会规范不是越严越好,不是越细越好。如果太严太细,把人们管得严严实实的,甚至让人们噤若寒蝉,社会的活力就被扼杀了,社会将陷入万马齐喑的境地,不仅不会进步,而且会倒退。虽然能够换来好的社会秩序,却是以牺牲社会的进步为代价的,不足取。当然,也不是社会规范越宽越好。如果社会规范过于宽松,社会秩序非常混乱,社会也不会进步,同样不足取。关键是找到自由与秩序的平衡点。将不同领域的平衡点连接起来,就构成社会规范的边界。人们在社会规范的边界范围内,也可以说在社会规范的保护下,可以充分地张扬个性,尽情地自由发展,社会因而充满活力。
社会规范确立起来,边界明晰起来,还有一个执行的问题。笔者认为,如果社会规范得不到执行,社会同样会陷于混乱。社会秩序好不好,社会活力强不强,主要不在于社会规范的严厉程度,而是在于社会规范是否覆盖每个领域和违法犯罪行为的实际追究率,也就是社会规范的实际执行情况。就执行社会规范来说,与其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去追究那些小错误、轻微违法行为,不如把有限的人财物用在尽可能多地追究那些大错误、违法犯罪上面,使尽可能少的违法犯罪者漏网。如果违法犯罪的人中绝大部分能够受到法律追究,社会秩序就会明显好转。如果只是抓几个违法犯罪的典型,大部分没有受到追究,社会秩序不会受到多大影响。因为,违法犯罪者也在计算受到法律追究的概率和成本。如果实施了违法犯罪行为后,受到追究的可能性很小,概率很低,他就会实施犯罪,不会收手。毕竟,收益远大于风险。此外,人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说法,制度挺好,就是不执行,他不执行,没有办法,等等。为什么不执行?为什么可以不执行?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制度出了问题,制度设计时没有打算让人们认真执行,只是为了摆花架子。如果这个人不执行法律赋予他的权力,制度可以规定追究他的责任,可以规定撤换他。如果应当追究他责任的人不执行,同样规定处罚措施和撤换办法。这样一环扣一环,形成一个闭合的制约机制,是不难解决执行问题的。
孔子所处的时代社会环境比较宽松,社会规范束缚不紧,他的弟子们才得以张扬个性、自由发展,儒家、道教、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才有机会发声、争鸣。
【笔者译】闵子骞站在孔子旁边侍候,腰杆挺得笔直,面色温和,态度恭敬;子路全身上下收拾地整整齐齐、干净利落,走起路来威风凛凛;冉有、子贡与人交谈时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很有风度。孔子在一旁看着他们各具特点的外貌禀性、行为举止,感到非常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