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0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儒家思想改革新探—论语之重新解释
(2020-11-06 08:10:55)
标签:
儒家思想改革新探论语之重新解释孔子丧葬主张 |
分类: 《儒家思想改革新探》 |
11.10
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
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笔者注】本章讲的是孔子对丧葬的看法和主张。厚葬,指不惜财力,非常铺张地举办丧葬活动。孔子时代,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颜回虽然有名气,但没有官职、爵位,国家规定的丧葬制度不适用于他。普通人的丧葬没有明确的标准,是否厚葬,厚葬到什么程度,基本上由其亲友来决定。颜回死了,孔子的弟子们觉得,颜回这么有才华、有名气,如果简简单单埋葬了事,难免让朋友、乡里耻笑。所以,大家想不惜财力地厚葬颜回,举办隆重的丧礼,置办高档的棺椁。但是,孔子不同意,明确表示,不可以这样做。
孔子之所以反对厚葬颜回,本章给出了一个理由,即孔子的儿子孔鲤死时,孔子就简单安葬了他,没有花费很多钱进行厚葬。孔子视颜回如其子,故而主张效仿孔鲤,丧事从俭,不主张厚葬。那么,孔鲤去世时,孔子为什么要俭葬呢?笔者认为,不是孔子缺钱,孔子虽然不富裕,但进行厚葬的钱还是拿得出的。这件事其实反映出孔子对丧葬之事的态度。人已经死了,花很多的钱置办棺椁、举办丧礼,对于死去的人来说,已经没有任何意义。简简单单地办个丧礼,买口棺材,让死者入土为安就可以了。省下这笔费用,可以为活着的人派上用场。厚葬,是做给活着的人看的,是为了炫耀地位、财富、权力。作为一个普通人,是没有必要的。收敛一些,低调一些,悄无声息地走,就像悄无声息地来一样,这样更好。死去的人在人世间有没有影响,有多大影响,能不能够青史留名,能不能够为人称颂,人们是不是怀念他,是不是永远记住他,不是靠厚葬,不是靠权力,也不是靠财富,而是靠他开创的事业,靠他做出的贡献。既然没有那么大的本事去干出大的事业,即使厚葬他,也无济于事。过不了多久,人们就会忘记他,再也没有人去提他,就像这个人从来没有来过这个世界一样。反过来说,如果这个人干出了大的事业,做出了大的贡献,即使简单安葬了他,人们也不会忘记他,他在历史上的影响也不会消失。所以,孔子主张,丧事要从简,也要从俭。人已经死了,活着的人就不要去折腾了。
在讨论厚葬这个话题的同时,笔者从本章还读出另一个意思,就是孔子这个圣人所说的话,孔子的弟子们也是可以不听的,可以不遵从的。圣人的话,必须认真遵从,一字一句也不能违背,这是后世儒家的看法。孔子时代,情况不是这样的。孔子这个圣人并没有足够的权威,要求他的弟子们都遵从他的教导。孔子的学说、主张,能够获得人们的认可,受到弟子们的拥护,不是靠孔子的权威,而是靠学说、主张本身的正确,靠学说、主张自身的魅力。简单一点说,就是靠人们对学说、主张的信任。对于孔子安葬颜回的主张,弟子们是不是要遵从,要看孔子的主张是不是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弟子们经衡量后认为,孔子的主张不符合当时的风俗习惯,就没有听从孔子的主张,还是厚葬了颜回。对此,孔子也感到无奈,但是,孔子并没有生气。
圣人的主张,圣人的教导,并不是事事都符合当时的情况,是不是要遵从,要看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圣人本人也没有要求人们刻板教条地一个字不能违背地去执行自己的话。孔子的弟子们就是这样做的。这为后人树立了一个榜样。人们有自己的头脑,可以根据情况做出自己的判断。如果孔子在天有灵,他也不会生气的。
【笔者译】颜回死了,孔门的学生们准备举办隆重的丧礼,置办高档的棺椁来厚葬他。孔子知道了,说:“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