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玉于斯--张伟
玉于斯--张伟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6,592
  • 关注人气:16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1.9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儒家思想改革新探—论语之重新解释

(2020-11-05 08:19:27)
标签:

儒家思想改革新探

论语之重新解释

颜回

孔子

伤心

分类: 《儒家思想改革新探》

11.9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笔者注】本章讲的是孔子对颜回去世的情感流露。孔子与颜回的师徒之情有多深,从本章中可见一斑。孔子伤心过度,嚎啕大哭,悲痛欲绝。孔子这么伤心的原因,首先是与颜回的师徒之情;其次,孔子同时表达出另外一层意思,就是自己精心培养的最中意的接班人不在了,自己的事业、学说后继无人了。这后一层意思更让孔子伤心不已。有人会问,孔子的其他弟子不是把儒家发扬光大了吗?这是后话,孔子当时并不知道。而且,后世发扬光大的儒家是不是孔子当时创作的精华,也未可知。孔子当时把自己一生最精彩、最巅峰的创作都传给颜回了,可是颜回却先他而去了,孔子的希望化为泡影。孔子本人也到暮年,已无力再去培养新的接班人了。孔子能不伤心过度吗?至于孔子传给颜回的思想精华是什么,我们已无从得知。

孔子如此伤心,痛不欲生,让跟随他的人感到意外,感到难以理解。就旁观者看来,孔子哭弟子,伤心归伤心,哭个差不多也就可以了。但是,孔子的哭却超出了常理,那伤心的程度远远超出了平常的师徒之情。谁能理解孔子此刻的内心?只有颜回,但颜回死了。别人理解不了孔子超出常理的举动。跟随的人也是如此。所以,跟随的人劝孔子说,您伤心过度了。言外之意是,请您节哀,控制一下自己的感情。

跟随的人只所以这么说,原因有二,一是担心孔子的身体不支,二是,他觉得孔子地位尊贵,要保持形象,要注重仪表,行为应当合乎常理,情感应当有所收敛,表情应当喜怒不形于色。但是,孔子不这么认为。孔子想哭就哭,想怎么哭就怎么哭,根本不管什么形象、什么仪表,也不管什么地位、什么官职,更不考虑自己的身体。圣人也是人,圣人也有感情。该哭就哭,该嚎啕大哭就嚎啕大哭,只要身体还能支撑的住。人的本性就是如此。如果没有了感情,没有了血性,那还是人吗?即使是人,也是被阉割了的人。这样的人,即使形象好、仪表好,地位高、官职高,又有什么意义呢?

其实,作为旁观者,理解不了孔子的举动不要紧,学会尊重就行了。对于每一个人超出常理的举动,人们都应当学会尊重,只要不违背道德与法律,就不要去干扰,不要去歧视。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利,都有表达自己情感的权利。他想哭就让他哭吧,他想嚎啕大哭就让他嚎啕大哭吧。不要压抑人的情感,要让人的情感自然流淌。能做到这一点,本身就是一种伟大。

关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这一句,李泽厚先生理解为倒装结构,即应为“非为夫人恸而为谁”。笔者认为,不必理解为倒装,正面解释也可以的。为,解释为动词,作为、作出之意。

【笔者译】颜回死了,孔子哭得非常伤心,悲痛欲绝。跟随孔子的人说:“先生,您伤心过度了,请节哀。”孔子说:“我伤心过度了吗?如果我这个与他关系亲密的人不伤心过度、悲痛欲绝,谁会伤心过度、悲痛欲绝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