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儒家思想改革新探-论语之重新解释
(2020-10-26 09:28:21)
标签:
儒家思想改革新探论语之重新解释学问强力道德 |
分类: 《儒家思想改革新探》 |
11.2
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笔者注】本章讲的是孔子培养地比较出色的八位弟子的才能与近况。先说第一句。孔子带诸位弟子周游列国时,曾受困于陈国、蔡国之间。当时,陈国、蔡国派徒役围住孔子师徒,使孔子师徒断粮七日。后来,子贡游说楚王派兵相救,孔子师徒才得以脱险。史称“陈蔡之厄”。
孔子师徒从“陈蔡之厄”中得到一个深刻的教训:仅有学问是不行的,还要有官职、实业、人脉等。孔子学问这么大,困于陈蔡却束手无策,几乎饿死。学问在强力面前,发挥不出力量。学问只有与强力结合,才能发挥作用。单纯有学问,解决不了问题。子贡依靠自己的才能,搬来救兵,解了师徒之围。不管子贡才能有多大,没有救兵就解不了围。还是救兵起了关键作用。虽然是子贡请来的,但毕竟是他力,不是自力。“陈蔡之厄”教给孔子师徒的,就不是礼乐这样的东西了,而是权力、地位、财富。儒家的“学而优则仕”思想大概就起源于此吧。正是领悟到这一点,孔子师徒周游列国回来后,孔子的各位弟子纷纷各奔东西,出门创业去了。有的去做官,有的去经商,有的去讲学,有的还研究学问。所以,孔子说,他们都离开我,不在我这里了。
再看第二句。李泽厚先生译为,德行好的:颜回、闵子骞、冉伯牛、仲弓;会办外交的:宰我、子贡;能办政务的:冉有、子路;熟悉礼仪文献的:子游、子夏。笔者以为不妥。颜渊等四人德行好,其他六人德行就不好吗?恐怕不是这个意思。孔子的意思应该是颜渊等四人的德行更出色一些,其他六个学生别的才能更出色一些。这些学生各有所长。孔子没有因为宰我等六人的德行不出色就否定他们。由此可见,孔子不是一个道德完美主义者,没有追求道德十全十美。
在孔子看来,道德是很重要,排在人的各项才能之首,但不可能要求所有人的道德水平都那么高。只要道德上没犯大错,不是大奸大恶,这个人就是可以的。即使道德上有些小过失小错误,这个人也是可以包容的。不是说道德完美不好,而是说道德完美说起来好听,实践起来很难。实事求是地讲,道德完美基本上做不到。几千年的文明史,不就出了几个圣人吗?即使这几个圣人,也是出现在古代,如果把他们放在现代,运用现代的监控手段进行不间断监控,他们也未必没有一点道德瑕疵。所以,没有必要把大量的时间、精力放在关注每一个人的道德过错上,不要追求道德完美。要认识到,道德上有瑕疵是一种客观现象,大部分人的道德或多或少都有点瑕疵。评价一个人,当然要看他的道德水平,但看的是道德上的大过错,只要他不是大奸大恶之徒,就可以按才能来评价。至于道德上有些瑕疵,不必过于关注。不要让道德上的瑕疵把天下英雄挡在门外。道德上完美之人,虽然道德水平很高,但往往缺乏创新精神,缺乏魄力。原因很简单,要道德完美,就不得不小心翼翼,这个不敢做,那个不能干,自然就不敢创新,不敢干事情。
【笔者译】孔子说:“当年跟随我在陈、蔡两地遇险蒙难的学生,现在都不在我这里了。他们几个都非常优秀。其中德行方面比较出色的是:颜回、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方面比较出色的是:宰我、子贡;政事方面比较出色的是:冉有、子路;写文章做学问方面比较出色的是:子游、子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