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1.1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儒家思想改革新探—论语之重新解释

(2020-10-22 10:00:32)
标签:

儒家思想改革新探

论语之重新解释

礼乐

读书人

分类: 《儒家思想改革新探》

11.1

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笔者注】本章讲的是孔子对世袭制的否定。李泽厚先生将野人译为殷民族,笔者以为不妥。原因有二:一,孔子是周王朝的忠实拥护者,一贯主张从周,没有主张从殷。这里改为从殷,与孔子一贯的主张不符。二,这里的殷民族指的是商的统治者,是一个或者几个家族,不是民族。在周建立之前,所有的国民都是殷人,都可称为殷民族。这里用殷民族来指商的统治者,不合适。

按照我们现在的理解,野人好像是野蛮粗俗的人,君子好像是彬彬有礼的人。但是,从全句意思来看,孔子所说的野人与君子,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这个意思。杨伯峻先生将前两句译为:“先学习礼乐而后做官的是未曾有过爵禄的山野之人,先有了官位而后学习礼乐的是卿大夫的子弟。”笔者表示赞同。野人是指普通百姓,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野人。孔子称普通百姓为野人,没有任何贬义。同样,孔子称官宦子弟为君子,也没有任何褒义。尽管在一般的称谓中,称别人为君子,好像是褒义,是赞扬的称呼。但是,孔子在这里却没有这个意思。君子只是一个普通的称谓。

联系当时的情况来看,普通百姓只有先学习了礼乐知识之后,才有可能去做官。这就是儒家主张的“学而优则仕”。普通人家,普通百姓,只有这一条出路。因此,普通百姓出身的读书人肯下大力气学习礼乐知识,对礼乐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比较牢固和全面。但是,对于官宦子弟来说,就不是这样。官宦子弟享有特权,能够世袭官位。他们不需要学习礼乐知识,就可以直接做官。在做官之后,为了应付职位所需,才不得不学习礼乐知识。至于学的怎么样,并不重要,也不影响他们做官。这样的效果可想而知。孔子开私人教育之先河,所教的都是平民百姓,当然希望自己教授的这些平民百姓能够去做官。对于世袭的官宦子弟,孔子师徒从心眼里瞧不起,认为这些人只知享乐,不懂礼乐,即使学习礼乐,也只是了解一点皮毛,像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如果国家选人用人,要选平民百姓出身的读书人。因此,可以得出这样一点推断:孔子是反对世袭制的。

世袭制是古代社会爵位、官职世代相传的制度。自夏朝开始,一直延续至清末。世袭制的弊端主要有四点:一,世袭制是社会不平等的根源之一。平等是人类社会的基本价值。每个人自出生起,与其他人就应当是平等的。世袭制这一制度直接造成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使人们从一出生开始就处于不平等的地位,为社会矛盾的加剧埋下伏笔。二,世袭制是社会不公正的根源之一。公正是人类社会追求的终极目标之一。世袭制制造的不平等现象,严重破坏了社会的公正氛围,加剧了社会的两极分化,导致社会的动荡。三,世袭制是腐败滋生的根源之一。官宦子弟没有付出辛勤努力就世袭了官位,自然不会珍惜,也就不求上进,只知享受荣华富贵。有些官宦子弟除了享受荣华富贵之外,还违法乱纪,穷奢极欲,腐化堕落,成为国家的一大危害。四,世袭制是社会衰落的根源之一。官宦子弟世袭了官位,虽没有安邦治国的才能,却占着位置不下来。有识之士虽有经天纬地之才,却上不来。国家因缺乏人才,因而越来越衰落。

由于世袭制具有非常大的弊端,导致世袭制产生的官员多为昏庸腐败之徒,真正精明强干者寥寥无几。孔子早就看到了这一点,因而主张选人才时要选用普通百姓中产生的优秀人才。

说到这里,容易让人误解,好像孔子只主张选用普通百姓出身的优秀人才,而不主张选用官宦子弟中的优秀人才。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孔子主张的选人才标准不是出身,而是学习礼乐的先后与成绩,概括起来就是本人的才能与品德。至于出身如何,不予考虑。因此,孔子说“如用之,则吾从先进。”没有说,吾从野人。如果官宦子弟也能像普通百姓子弟一样,先认真扎实地学习礼乐知识后做官,也是可以选用的。但是,在世袭制时期,这是不可能的,除非废除了世袭制。

    【笔者译】孔子说:“先学习礼乐知识而后做官的是平民百姓出身的读书人,先有了官位而后学习礼乐知识的是官宦子弟。如果让我选用治国安邦的人才,我主张选用先学习礼乐的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