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闲话

标签:
中秋拜月赏月团圆 |
分类: 散文 |

中秋佳节到了。身在五湖四海、天南地北的人们热烈庆祝节日的到来。自古以降,庆祝中秋的方式有祭月、拜月、赏月、家庭团圆、吃月饼等,近些年,又增加了观看文艺晚会。
祭月和拜月是庆祝中秋的最初方式。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相传在周代,每逢中秋夜,待月亮升起之后,人们把月亮神像安放在月下,在香案上摆上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全家人依次祭月和拜月,祈求丰收、平安。
民间曾流传着这样一个拜月的神话。传说远古时候,天有十日,晒得庄稼枯死。后羿登上昆仑山顶,拉开神弓,射下九个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后羿娶了一位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生活非常幸福。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路遇王母娘娘,求得一包不死药。若服下此药,即刻升天成仙。但是,后羿舍不得自己的妻子,就把此药交嫦娥保管。没想到,嫦娥藏药时,被后羿的一个弟子——蓬蒙看到。当后羿出外狩猎时,蓬蒙持剑闯入内宅,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危急之下,嫦娥一口吞下不死药,然后,身体飘离地面,向天上飞去。嫦娥牵挂丈夫,飞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成了仙。后羿回来后,又惊又怒,欲杀恶徒,但蓬蒙早已逃走。后羿悲痛欲绝,拼命朝月亮追去,但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始终无法追到月亮跟前。后羿思念妻子,就令人在后花园中摆上香案,放上嫦娥最爱吃的果品,遥祭在月宫中的嫦娥。百姓闻知,纷纷效仿,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中秋节拜月的风俗由此形成。
随着唯物论的普及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知道了月亮只是一个距离地球最近的星球,月亮上没有嫦娥,没有玉兔,没有吴刚,更没有神灵。人们不再相信月亮神之类的传说。随之而来的是,人们不再举行祭月和拜月活动,
中秋赏月是最普遍、最普通的庆祝方式。唐宋时期,中秋节正式成为固定的节日。人们在中秋祭月、拜月的同时,开始流行赏月。赏月来源于祭月,又有别于祭月。祭月是严肃的祭祀活动,赏月则是轻松的欢娱活动。北宋《东京梦华录》对当时京都的赏月盛况记载如下:中秋夕,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在赏月的时候,文人墨客纷纷挥毫泼墨,吟诗作赋。杜甫《八月十五夜月》堪称赏月的杰作,用象征团圆的明月反衬出了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北宋苏轼的《水调歌头》更是脍炙人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千古名句,更是借月之圆缺喻人之离合,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
斗转星移,赏月的习俗流传至今,日渐丰富。文人墨客虽然也吟诗作赋,却难以有佳作传世。今天的人们,更多地是与亲人、朋友围坐在庭院中或者楼台上,在桌子上摆出月饼、苹果、红枣、石榴、核桃、花生、西瓜等食品,观看那一轮圆月从东方升起,然后一边赏月观景,一边畅谈聊天。当皓月当空时,分食摆出的食品,那种感觉,其乐融融,温馨幸福。如果时间允许,条件方便,可以与亲人一起到全国各地有名的赏月地去赏月。比较著名的有庐山的沐月,扬州的二十四桥明月,桂林的三月,青岛的太清水月,大理的访月,宜宾的三江映双月,兰州的冷月,杭州的水月,三亚的天涯明月等。就庐山沐月而言,说的是年轻的情侣走在一条弯弯的土路上,两旁松树成林。当月亮升起时,抬头看明月像镜子一般挂在头顶,低头看银色的月光遍撒在地上,非常浪漫。其他的赏月地也各有特色,不再一一赘述。
观看晚会是当前最流行的庆祝方式。伴随着电视、网络的兴起,文艺晚会成为庆祝节日的一道“主菜”。这一方式的出现历史不长,只有二三十年时间,但是,却以无比强大的影响力取代了其他庆祝方式,成为人们庆祝节日的首要选择。中秋节的晚上,人们等候在电视机旁,观看中央电视台的中秋晚会。听一听新潮的歌曲,看一看多姿的舞蹈,谈一谈明星的俊丑,评一评节目的优劣。高高兴兴,自由自在。晚会的内容多种多样,有与中秋有关的,也有与中秋一点关系没有的,有自己喜欢的,也有自己不喜欢的。如果你不喜欢中央电视台的晚会,没关系,许多地方电视台也制作了精美的节目。你尽可以按下你的遥控器,换一下台,挑选你自己喜欢的节目。庆祝节日,以高兴为主,怎么高兴怎么办。
家庭团圆是人们庆祝中秋时的主要追求。中秋之夜,月亮最圆。千百年来,人们以月圆象征人的团圆。现在,中秋节虽然与春节并列,但是,中秋节只有一天假期,与周末连起来,也不过三天,不像春节有三天假期。像今年这样,与国庆节连起来的情况非常少见。大多数在外地工作的人不能回到家乡与亲人团聚。当中秋佳节来临之时,无论是身在异乡的游子,还是留在家中的父母,都想通过这圆月来寄托千里之外的相思,都想通过这圆月来表达对家庭团圆的向往。赏月时,没有家人的陪伴,总觉得不够圆满;观看晚会时,没有家人在身边,总觉得不够快乐。美好的东西,一定要与家人共享,才有滋有味。如果有机会,一定要与家人团圆,一起共度中秋,享受这月圆之夜。
吃月饼是人们庆祝中秋的重要标志。月饼是中秋节的名片,中秋节的象征。以前,月饼是中秋节的祭品,是祭神用的。这一习俗始于唐朝。北宋时,宫廷内十分流行。后来,吃月饼逐渐与赏月结合在一起,成为中秋节必备习俗,寓意是家人团圆。当月亮脱下神的面纱后,月饼由祭品变为专用食品。每当中秋节就要到来之时,月饼开始畅销。二十多年前,月饼还是比较贵重的食品,只有在八月十五才能有机会尝一尝。想敞开肚皮吃是不可能的。现在,月饼有的是,且种类繁多,想吃什么味的就吃什么味的,想多少就吃多少。越是这样,人们反而不怎么喜欢吃月饼了。月饼成为了欢度中秋节的一个标志。当赏月颇有兴致之时或者观看晚会非常高兴之时,尝一尝月饼,掰一块,吃一口,就算过中秋节了。
除了吃月饼,中秋节还经常食用桂花制作的食品。喝一杯桂花酒,闻一闻桂花香,成为一种节日的享受。庆祝活动也不限于祭月、拜月、赏月、观看晚会等,不少地方还举行具有本地特色的中秋活动,如观潮、燃灯、猜谜、玩花灯、烧塔等。
一年一度中秋节。我们年年看那一轮明月,缺了又圆,圆了又缺,不知家庭团圆能有几回?
2017年10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