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9.27子曰:“衣敝緼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论语之重新解释--儒教改革的尝试

(2017-03-10 12:22:49)
标签:

文化

分类: 《儒家思想改革新探》

9.27子曰:“衣敝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笔者注】本章讲的是人与人之间平等精神的可贵。“不忮不求,何用不臧”一句引自《诗经·卫风·雄雉》。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忮,害也。求,贪也。臧,善也。言能不忮不求,则何为不善乎?此卫风雄雉之诗,孔子引之,以美子路也。

子路穿着破旧的棉袍,与穿着高贵皮衣的人站在一起,没有感到自己低人一等,没有感到羞愧耻辱,为什么?仅仅因为不妒不贪,就能够如此吗?显然不是。孔子其他弟子就没有子路这种精神。这种精神就是平等精神,就是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精神。古代社会是等级社会,人与人之间讲究等级,不存在平等,所以,没有人关注子路身上这种宝贵的平等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支撑着子路在富人面前昂起头,挺起胸。大家都是人,谁也不比谁高贵,谁也不比谁低贱。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每一个人都应当受到尊重。富人不比穷人高贵,官员不比百姓高贵。孔子看到了子路身上有一种宝贵精神,但没有看到平等精神,因为主导孔子的是等级意识,孔子思维中没有平等精神的立锥之地。孔子把子路身上这种精神引到了“不忮不求”上面,这才导致了子路的这种精神与孔子引用的诗句差距很远的结果。明明说着“不耻”的事情,却一下子转到了“不忮不求”上面,让我们读起来感觉两者挨不着边。

如何把“不忮不求”与前文联系起来呢?笔者认为,贫穷遇到富贵,会产生羡慕。这时,常出现两种极端情况。一是由羡慕而产生嫉妒,继而产生恨。二是由羡慕而产生乞求,继而产生巴结。子路由于有平等精神的存在,没有产生嫉妒,也没有产生巴结。这也就是“不忮不求”之意。孔子赞美的,仍然是子路身上的平等精神。所以,孔子后面又说,仅仅不妒不贪,是远远不够的。

【笔者译】孔子说:“自己穿着破旧的棉袍,与穿着高贵皮衣的人站在一起,没有感到惭愧耻辱的,大概只有子路吧?!子路的品德可以用诗经里的一句诗‘不忮不求,何用不臧’来形容,意思就是‘虽然贫穷,却不嫉妒也不巴结富人,那些不好的评论言词对他来说还有什么用处?’”子路记下了,一生常常念叨这句诗。孔子知道了,说:“是这个道理,但仅仅做到这些,还不够好。”

附:【李泽厚译】孔子说:“穿着破旧的棉袍与穿着高贵皮衣的人站在一起,而不感到羞惭耻辱的,只有子路吧?!‘不妒不贪,哪能不好?’”子路一生念这诗句,孔子说:“仅仅如此,还不够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