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8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之重新解释--儒教改革的尝试
(2017-03-16 16:36:08)
标签:
文化 |
分类: 《儒家思想改革新探》 |
9.28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笔者注】本章讲的是只有经过严酷环境的检验,才能看出一个人的意志是不是坚强。树有多种,习性各异,有的适应热带气候,有的适应寒带气候,有的适应温带气候。要想知道哪种树能够适应冬季寒冷的恶劣气候,需要等待冬天的到来。当冬天来临的时候,你就知道,松树柏树能够适应寒冷的气候,叶子保持常青。其他的树都落光叶子,变成光秃秃的了。需要明确的是,孔子这里说的,不是松树柏树不凋谢,而是后凋谢,比其他树凋谢的晚。隐含的意思是,松树柏树虽然比其他树要坚强,但坚强也是有限度的。孔子用树来喻人。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每个人看上去都很光鲜,都生龙活虎。如何看出一个人的真实面目,需要经过严酷环境的检验。当严酷环境到来的时候,这个人的表现就显示出他的真实面目,人们就可以看出他的意志是不是坚强,他的能力是不是超群,他的道德是不是高尚。经过检验,人们会发现,意志坚强的人是少数,能力超群的人是少数,道德高尚的人也是少数。这少数人就是人中的“松树柏树”。绝大部分人都是平常人,都是沉默的大多数。这少数人虽然意志坚强、能力超群、道德高尚,但也不是无限度的。
虽然严酷环境可以检验人们的真实情况,可以识人选人,但是,严酷环境毕竟是一种极端情况,在正常的社会中很少出现。人们不可能等到严酷环境出现后,才去识人选人。人们也不可能让所有人都经过严酷环境的考验。人们面对的绝大多数情况,仍是正常的社会状态。认识人所依靠的仍是自己所掌握的各种理论知识。人们虽然能够创造出一些实践活动来检验考察对象,但是,这些实践活动的考察内容和强度是有限的,不可能达到严酷环境那样的程度。在正常的社会状态下,使用一般的识人方法就可以了,不必等到严酷环境检验后再识人用人。更进一步说,社会所需要的绝大多数人才,并不需要具备特殊的要求,并不需要经过严酷环境的锻炼和考验,只要达到一般要求就可以。真正需要经过严酷环境锻炼和考验的人才只是极少数。严酷环境,赶上了当然好,赶不上,也不必强求。这极少数人可以另行安排更为复杂的考察方案,不必也不可能等到严酷环境来临再作安排。
人各有所长。有的人意志坚强,有的人能力超群,有的人道德高尚,有的人心地善良,等等。严酷环境检验的只是这个人的某一方面或者某几个方面。这个人可能意志不坚强,但他能力很不一般;这个人可能能力不超群,但他意志却很坚强;这个人道德不高尚,但他意志很坚强,能力超出常人。严酷环境尽管能够检验一个人的真实意志、真实才能、真实道德,但并不能说明这个人的全部。我们不能拿严酷环境下他的表现,来否定他的全部,他这方面表现不佳,其他方面不一定不行。同时,我们注意到,人是可以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的。我们不能拿他在严酷环境下的表现,来推断他正常情况下的表现。严酷环境只是个别情况,大部分时候是没有严酷环境的。一个人在严酷环境下意志不坚强,不能说明他在正常情况下不能为社会作贡献、为他人谋幸福。一个人在严酷环境下能力不超群、道德不高尚,也是如此。用人要用其所长,避其所短。一个人能不能用,要看他擅长什么,要看社会需要他干什么。这个人意志不坚强,有些重要岗位是不能用的,但有些岗位却是可以用的;这个人能力很一般,有些重要岗位是不适合的,但有些岗位却是需要他的。
当然,对于那些在民族大义等大是大非面前经不起考验的人,我们是坚决反对的。这样的人是极少数,是不能用的。我们前面所说的,是社会的大多数,不是一回事。能够经得起严酷环境考验,非常好。这样的人才越多越好。但是,我们不能拿这种高标准来要求社会的大部分成员。对于普通人,只要有所长,就可以用。
【笔者译】孔子说:“只有经过了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树柏树的叶子是最后凋谢的。”
附:【李泽厚译】孔子说:“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树柏树不凋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