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9.26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也。”|论语之重新解释--儒教改革的尝试

(2017-03-07 12:34:01)
标签:

文化

分类: 《儒家思想改革新探》

9.26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也。” 

【笔者注】本章讲的是强制征服一个人的意志是非常困难的。志,指意志,是人的一种重要精神活动。现代汉语词典对意志的解释是:决定达到某种目的而产生的心理状态,往往由语言和行动表现出来。

孔子的这句话,常常被仁人志士用来言志,表明自己意志的坚定,不会因为外力的强大而改变自己的意志。但是,综合本章的内容和前后各章的情况来看,孔子说这话的意思,并不是来言志,而是从客观的角度来阐述自己对意志这种精神活动的看法。

一个人的意志形成后,会比较稳定地支配着此人的态度与行动。除非他本人愿意改变自己的意志,他的意志是不会因外力影响而轻易发生改变的。原因有二:一,意志是一个人经过慎重考虑作出的决定,不是一时心血来潮的选择。认准了的事情要做下去,认准了的路要走下去。即使困难重重,许多人仍然会坚持下去。通过外力强制他改变自己的意志,会遭到他的抵制。二,意志是一种精神,看不见、摸不着。俘获三军主帅虽然非常困难,但毕竟有一个标靶立在那里,看得见、摸得着。意志存在于人的心里,想抓抓不住,想打打不着。外力即使非常强大,却找不到着力点,有劲没处使。用俘获三军主帅的方法来征服人的意志,是很难成功的。即使在外力面前,他暂时屈服了,也是口服心不服。蒙古大军横扫欧亚,征服了许多地方,一旦大军离开或者军力衰退,这些地方的统治立即土崩瓦解。诸葛亮当年平定南中,就用了“攻心为上”的策略。

当然,人与人不同,有意志坚强者,也有意志薄弱者。对于意志薄弱者而言,一旦有比较强的外力影响,他的意志就会改变。对于意志坚强者而言,即使有比较强的外力影响,他的意志也不会改变。也就是说,强制性外力的作用是有限的,有相当数量的人是不惧怕强制性外力的。对这些人还是需要“攻心为上”的。

如何“攻心”?从社会管理的角度来看,由于意志具有比较稳定的特点,所以,如果想影响、干预、改变人们对于某事某人的态度,就要尽早采取行动,未雨绸缪。比较适宜的办法就是教化,尽早尽可能地教化,在人们意志形成之前就进行适当干预。不要等着人们的意志形成以后,再用强制手段逼迫他们去改变。这样做很难达到目的,而且,代价太大。孔子主张教化的目的之一就在于此。

对于那些不惧怕强制性外力的人们,不能总想着用强制手段强迫他们屈服。孔子早就认识到这个道理。哪里出了问题,就要从哪里想办法。是认识出了问题,就要从认识方面想办法。是信仰出了问题,就要从信仰方面想办法。是文化出了问题,就要从文化方面想办法。单纯采用强制手段改变一个人的意志,是极为困难的。从认识、信仰、文化方面想办法,让他自己主动改变自己的想法,自愿改变自己的意志,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笔者译】孔子说:“两军交战时,擒拿对方三军的主帅难不难?非常难。想改变一个普通人的意志,难不难?很难,比擒拿对方三军的主帅还要难许多。”

附:【李泽厚译】孔子说:“可以剥夺三军主帅的权力,休想剥夺一个普通人的意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