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3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论语之重新解释--儒教改革的尝试
(2017-02-24 12:24:31)
标签:
文化 |
分类: 《儒家思想改革新探》 |
9.23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笔者注】本章讲的是后生可畏的道理。后生可畏这四个字,历经两千多年的岁月锤炼,已成为妇孺皆知的成语。这个道理,是孔子阅人无数之后得出的人生感悟,是无数经验的总结,其正确性,已毋庸置疑。
后生之所以可畏,原因在于,年轻人拥有无限可能。你不知道这个年轻人将来会干出多大的事业,你不知道那个年轻人将来会取得多大的成就。年轻意味着财富,意味着事业,意味着权力,意味着美丽,意味着一切。年轻人敢想,敢干,头脑灵活,思维活跃,什么事都想试一试,什么事都想闯一闯。虽然大部分年轻人失败了,但是,总有少部分年轻人取得成功。正是这数量不多的成功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我们不能妄下结论说,所有的创新都是年轻人创造的,但是,我们可以肯定地说,绝大部分创新是年轻人创造的。年轻人是社会前进的永恒动力,是我们民族的脊梁。
年轻人不是固定的某些人,而是不断更新的群体。这一批年轻人老去了,下一批年轻人成长起来了,一批接一批,前赴后继。人类社会在这一批又一批年轻人的成长中不断前进。每一个人都有机会,每一个人都曾年轻过。不要错过自己干事创业的美好时光,年轻只有一次。错过了就再也没有机会了。自己的年轻时光应该如何度过,值得每一个年轻人认真思索。
年轻人能不能发挥自己的无限可能的创造力,除了年轻人自身因素之外,社会环境也是至关重要的。社会应当放开年轻人的手脚,给年轻人以充分的自由,为年轻人提供施展才能的舞台,让年轻人把自己的活力和创造力尽情发挥出来,大大促进社会各方面的发展。这个道理不仅适用于年轻人,也适用于所有的社会成员。社会要放开每一个人的手脚,给每一个人以自由,释放所有个体的活力。当然,极少数社会成员可能会利用这样的机会去违法犯罪。我们不能因为这极少数人的违法犯罪,就把所有人的手脚再捆住。捆住人的手脚带来的是社会活力的丧失,是不能承受的代价。我们可以研究在放开人的手脚的情况下,如何防止和控制违法犯罪。
年轻人的创造力和活力是与自己的生理状况相适应的。就某一个人来说,他年轻时是令人可畏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美好时光渐渐逝去。他拥有的无限可能也渐渐减少。当他步入衰老时,如果他还没有取得成就,没有干出事业,那么,他拥有的无限可能就变成不可能了。这时,他就不是令人可畏的了。
【笔者译】孔子说:“年轻人是令人敬畏的!怎么知道后来的人不如今天的人呢?如果这个后来的人到了四十岁、五十岁,还默默无闻,没有干出大事业,取得大成就,他就不值得敬畏了。”
附:【李泽厚译】孔子说:“年轻人是可敬畏呀,怎么能认为后来的不如今天的人呢?一个人到了四十岁五十岁还不明白道理,那也就不值得敬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