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7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之重新解释--儒教改革的尝试
(2017-02-13 10:02:31)
标签:
文化 |
分类: 《儒家思想改革新探》 |
9.17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李泽厚译】孔子站在河岸上说:“时光岁月就像它啊!不分日夜地向前奔流。”
【笔者注】本章讲的是孔子感慨人生岁月一刻不停地流逝着。时间与岁月是一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千百年来,无数名人佚士、贩夫走卒曾经发出过多少人生慨叹。在一代人又一代人的感慨声中,时间一刻不停地流逝着,岁月该怎么溜走还怎么溜走,从未停下过或者放慢过自己的脚步。这就是自然规律。它不因任何人的意志而改变。
孔子这句话是什么时候说的,没有明确记载。笔者认为,人只有在有了一定的人生阅历之后,才会对人生、对岁月有所感悟,才会对时间和岁月的流逝产生深刻的认识。男少轻狂之时,事业蒸蒸日上,自己志得意满,仿佛整个世界就握在自己手中,是不会认识到岁月无情地流逝的,是不会感慨人生是多么短暂的。笔者推测,当时的情形是,孔子周游列国回来,路过一条河流时停下休息。孔子站在河边,望着川流不息的河水,回顾自己已经走过的人生岁月,感慨万千。自己已经暮年,忙忙碌碌大半生,却壮志未酬,一事无成。整天忙这忙那,忧国忧民,没有留意过人生,没有关注过岁月,转眼间,自己就老了。自己的时间怎么这么短暂?还没有好好享受人生怎么就老了?想来想去,想明白了,岁月就是这样,不管你在干什么,它走它的,它丝毫不理会你。这川流不息的河水,特别像这不停流逝的岁月,只管一个劲地向前流。人在岁月面前,是多么的无奈。所以,孔子才发出如此感慨。
笔者认为,孔子的感慨包涵着三层意思:
一是时间是永恒的,岁月是短暂的。自宇宙产生以来,时间就一直存在着,以它自己独有的速度永不停歇地向前行进。不管有没有地球,不管有没有人类,时间永远存在着,永远流逝着。时间是一个永恒的存在。从这一点来说,时间与人类毫无关系。人们感慨时间是没有意义的。但是,岁月把时间和人联系在了一起,使时间成为了人生的重要因素。一个人从出生开始直到死亡的整个期间就是这个人的人生岁月。岁月可以用时间进行衡量,是时间这条轴上的一个区间。时间虽然是永恒的,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但是,岁月是短暂的,起于出生,终于死亡。准确地说,岁月就是一段时间,而且是很短的一段时间。岁月把时间和人紧紧联系在一起,使时间对于人来说具有了重要意义。所以,笔者认为,孔子感慨的不是时间,而是岁月,是人生的岁月。
二是人要认识自己的人生岁月。不知有多少人认识、了解自己的人生岁月?就许多人来说,40岁之前可能没有想过,起码没有认真想过。总觉得人生很长,岁月漫漫,还早着呢。看到别人动不动感叹人生短暂岁月飞逝,觉得不可理解,觉得小题大做。人生岁月在自己的脑海里就不是个事儿。一晃过了40岁。突然有一天,当身体机能开始衰退,感觉不如以前的时候,“衰老”这个词才第一次出现在脑海里,接着是“死亡”这个词。自己不得不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不得不开始认识自己的人生岁月。这时,忽然发现自己的父辈们已是满头白发,孩子也一天天长大,自己也已经满脸皱纹了。掐指一算,哎呀,自己的人生已经过半了,自己最美好的时光已经过去了,时间怎么过得这么快?细细想来,每个人的人生岁月都是短暂的,平均70年左右。70年,乍一听,好像挺长的,换算成天数,就不长了。一年365天,70年共25550天。18岁之前,属于青少年时期,一直在成长,一直在接受教育。18岁以后,才逐渐独立生活,去走自己的人生之路,去安排自己的人生岁月。这样算来,自己的人生岁月还有18980天。就像一笔存款,每天提一元,提一万多次就没了。如果再除去休息时间,就更少了。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所以说,人要认识自己的人生岁月。只有认识了人生岁月,才能做出适当安排。到了40岁才想到认识自己的人生岁月,就有些迟了。好多事情已经耽误了。要尽早认识才好。
三是人要用好自己的人生岁月。自己的人生岁月就这么多,千万不要浪费掉。要筹划好自己的安排,用好自己的人生岁月,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要想明白,想清楚。至于自己最后决定干什么,笔者没有现成的答案。人的思想多种多样,人的爱好千差万别,不可能要求大家都去做一种或者几种事情。只要你喜欢,尽管去做。自己的人生岁月没有浪费就可以了。要让自己的生命之花尽情绽放,要让属于自己的时代留下自己的身影。不要等到岁月老去,再后悔不迭。岁月如流水,一去不复回,一旦飞逝去,没法去后悔。孔子就没有浪费自己的人生岁月,想干的事抓紧去干了,虽然没有事事成功,但自己努力过了,尝试过了,这就是一种成功的人生。
【笔者译】根据“逝者”的解释,本章的翻译可以有两种。
第一种译法:孔子站在河岸上说:“人生岁月就像这滔滔河水,不分昼夜地飞快流逝着。”
第二种译法:孔子站在河岸上说:“死去的人就像这滔滔河水,日夜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