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5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之重新解释--儒教改革的尝试
(2016-12-19 12:22:55)
标签:
文化 |
分类: 《儒家思想改革新探》 |
7.25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李泽厚译】孔子在四个方面教育学生:文献、行为、忠实、信任。
【笔者注】本章讲的是孔子教育学生的主要内容。文,指各种知识,包括各种文献、典籍,泛指书本上的知识。行,指行为,行动,实际地做,泛指各种实践活动。忠,指忠诚;信,指守信。宋司马光《四言铭系述》:尽心于人曰忠,不欺于己曰信。忠诚、守信是道德品质的典型代表。一个人步入社会,处理人际关系最起码的要求就是忠诚、守信。只有忠诚、守信,才能得到上下级、朋友、同学等人的信任,才能在社会上立足。
这里重点说说文与行,即书本知识和实际行动的关系。通常,老师教育学生的重点放在各种文献、典籍上,以为教学生学习各种文献、典籍就完成了教学任务。其实不然,动手能力和如何行动同样重要。
首先,书本知识与实际行动之间还有一段距离,不能直接按书本知识去做事。书本上说可以这样做,你自己动手去做时,却经常发现这样不行,往往几经曲折才能达到设想的目标。有些人读了几本书,了解了几个原理,就搞起顶层设计来。设计出来的东西进入实践就走样,本来想规范这些事,却规范了那些事,本来想禁止这种活动,却禁止了那种活动,本来想让人们向东走,人们却向南走了,有些情况下甚至起了反作用。书本上的知识和实际运行中的知识往往差距很大。以法律为例,国家颁布的法律是一回事,实际运行的法律往往是另一回事。执法不严、违法不究就是典型表现。同时还存在另一种情况,就是国家虽然在许多领域颁布了法律,但这些法律得不到实施,与此同时,许多不是法律的社会规范却在发挥着法律应该发挥的作用。这些不是法律的社会规范,可称为实际运行中的“法律”。所以,不要把书本知识和实际行动等同起来。如果想搞顶层设计,达到设想的目标,除了掌握书本知识以外,还需要掌握实践知识,了解具体行动是什么样子。
其次,有许多实际行动的知识书本上没有。大家不要以为,书本上的知识已经很全面了,因为有许多东西没有写到书本上,看书本,有许多东西看不到。这些东西主要是指人们在从事各种职业过程中的经验。社会上经常传闻的“潜规则”就是其中之一。人们积累的各种经验,只有很少一部分被人写入书本,大部分经验没有写入书本。这些经验书本上看不到,只通过人与人之间口头传授或自己摸索得到,可称为“潜知识”。为什么没有写入书本?有些经验不容易表达清楚,写入书本,人们看不明白,还是需要动手行动时去亲身感受。有些经验不能写入书本,比如从政、做官的经验,亲人可以传授给亲人,没有亲人传授的,只能靠自己慢慢摸索。因为这方面的经验很多是不宜公开的东西,不适合写出来,公开出来,有些甚至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中国历史上有多少人做官,恐怕不止成千上万,但有几个人把自己从政、做官的经验写出来过?一个也没有。所以,实际行动是一门独立于书本知识的学问。
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注意到书本知识和实际行动的差异,在教育学生时,把动手能力和实际行动摆在与文化知识同等重要的位置。
【笔者译】孔子用四个方面的内容教育学生:一是书本上的各种知识;二是动手能力和实际行动;三是忠诚;四是遵守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