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9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论语之重新解释--儒教改革的尝试
(2016-12-15 19:58:26)
标签:
文化 |
分类: 《儒家思想改革新探》 |
7.19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李泽厚译】叶公问子路:孔子是什么样的人?子路没有回答。孔子说:“你为什么不说,他这个人,用起功来便忘记吃饭,经常快乐而忘记忧愁,不知道自己快老了,如此等等。”
【笔者注】本章讲的是孔子如何面对自己人生的夕阳。叶,楚地名,在今河南叶县南三十里。楚君称王,县长称公,叶公是叶地的县长。孔子概括了自己当时的特点,教子路如何回答叶公的提问。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是孔子对自己形象的生动描述。人在进入老年之际,清楚知道死亡在一步一步临近,内心难免产生对死亡的恐惧。在恐惧阴霾的笼罩下,许多人整日忧心忡忡,充满忧虑,不能开开心心地享受生活。除了忧虑死亡的临近以外,他们还忧虑自己碌碌无为的一生,后悔当初没有付出努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美好的晚年就在忧虑的煎熬中度过了。死亡的幽灵如影随形,缠绕在心头,使自己高兴不起来,难得开心一笑,难得快快乐乐。
孔子就不这样。孔子告诉子路,说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这是孔子概括了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在别人看来,孔子已经一大把岁数了,还整天研究学问,忙得不可开交,也不知道忧虑自己已经进入暮年,离死亡已经不远了,还整天高高兴兴的。其实,孔子并不是真的不知道自己老之将至,而是知道自己就要步入人生的暮年。正因为孔子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时间已不多,这才抓紧时间研究学问、整理典籍、传授知识,以至于经常忙起来忘记吃饭。也正因为孔子清楚地知道死亡的临近和不可避免,孔子才笑对死亡,高高兴兴地干每一件事,快快乐乐地过每一天,忘记对死亡的恐惧,忘记令自己忧愁的事情。
步入晚年,身体已经衰老,距死亡越来越近,这是自然规律,不可抗拒,不可躲避。人们应该如何面对自己人生的夕阳?孔子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例子。一是要抓紧有限的时间,赶快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要觉得自己时间不多了,做不成什么事了,只要抓紧时间去做,是可以做成许多事情的,这样你在弥留之际就会少许多遗憾,多许多幸福。二是要快快乐乐地生活,高高兴兴地干事。对死亡的恐惧是人之常情,谁也避免不了,但不能因为恐惧死亡,就不过日子了,而且,即使你天天忧虑,焦躁不安,死亡还是会如期而至的。你抗拒不了死亡,逃避不了死亡,你能做的就是安排好自己的晚年时间,享受自己生命的每一天。虽然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但夕阳这段时间也是自己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段时间里,过好属于自己的每一天,把死亡的恐惧扔到一边,才是最佳选择。
【笔者译】叶公问子路,你的老师孔子是什么样的人?子路没有回答。回来后,子路把这事告诉了孔子。孔子说:“你怎么不告诉他:我老师这个人,一大把年纪了,还整天研究学问、整理典籍、传授知识,忙得不可开交,经常忙起来忘记吃饭。他整天高高兴兴的,把所有忧愁都忘记了,好像不知道自己要进入暮年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