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之重新解释--儒教改革的尝试
(2016-12-09 09:05:47)
标签:
文化 |
分类: 《儒家思想改革新探》 |
7.8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李泽厚译】孔子说:“不刺激便不能启发,不疑虑便没有发现。指出桌子的一角,不知道还有另外三个角,我也就不再说了。”
【笔者注】本章讲的是教育学生的时机和方法。钱穆《论语新解》注:愤,心求通而未得。悱,口欲言而未能。《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愤,指因为不满意而感情激动;发怒。悱,指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笔者认为,心求通而未得应该是愤的原因,不是愤的意思。愤字的古义应与《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一致。综合本章意思来看,愤字解释为发愤较为合适。发愤,指下决心努力。愤与悱,均指人的情感,愤指发怒,悱指着急。在本章中,愤与悱指教育学生的时机。
不愤不启,意思是要掌握好教育学生的时机,不到学生下定决心努力学习、努力干事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只有学生自己下定决心要努力学习、努力干事,学生才会把自己的兴趣、注意力、精力、时间等各方面积极因素集中到学习或事业上,学生的积极性才会被调动起来,这时候,老师只要进行启发引导就可以了,学生就会根据老师的启发引导,自己把学习、事业干好。
不悱不发,意思是要掌握好教育学生的时机,不到学生想表达自己的想法、观点却不知道怎么说的时候,不去引导他。只有学生自己想要表达自己的想法、观点时,学生才对自己从事的学习、事业产生了初步的想法,形成了初步的观点,学习、事业才有了自己的所得,这时候,老师只要进行启发引导就可以了,学生就会根据老师的启发引导,把自己的想法、观点比较全面地、有条理地说出来。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本句意思是,在启发引导学生时,如果老师举出南方作为例子,学生却不能由南方推断出东方、西方、北方,老师就不要再举例子进行启发引导了。再启发引导也没有用。这时候,有两种可能:一是,学生的禀赋太低。老师的启发引导没有作用。二是,学生的兴趣、注意力不在此处。老师启发引导的时机不对,学生没有听进去。
【笔者译】孔子说:“教育学生要掌握好时机。不到学生下定决心努力学习、努力干事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不到学生想表达自己的想法、观点却不知道怎么说的时候,不去引导他。在启发引导学生时,如果老师举出南方作为例子,学生却不能由南方推断出东方、西方、北方,也就是不能举一反三,老师就不要再举例子进行启发引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