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5子曰:“孟之反不伐,。。。”|论语之重新解释--儒教改革的尝试
(2016-11-27 12:19:36)
标签:
文化 |
分类: 《儒家思想改革新探》 |
6.15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李泽厚译】孔子说:“孟之反不夸耀自己。打败仗时大家奔走,他独自押后,将进城门时才用鞭子打马说,‘不是我敢于押后,而是马走不快。’”
【笔者注】本章讲的是英雄背后的真实。孟之反,姓孟,名侧,字之反,鲁国大夫。《朱注》:奔,败走也。军后曰殿。策,鞭也。战败而还,以后为功,反奔而殿,故以此言自掩其功也。笔者认为,这种解释不妥。赞美孟之反谦逊,不夸耀自己,需要用抹黑自己的方式吗?这种方式表达出来的谦逊,是过分的谦逊,达到了虚伪的程度,给人的感觉不是谦逊,而是虚伪。为什么非要认为孟之反说的话是谦逊的意思呢?是因为朱熹这样解释,并不是因为这样解释就一定是正确的。笔者觉得,抛开朱熹的解释,换一种角度来解释孟之反的言行,效果会更好。孟之反说的话不是谦逊的意思,而是事实。孟之反押后立功,真的是因为马跑不快,不得已而在后面押阵拒敌。回到城中,他没有夸耀自己,没有虚构自己思想多么高尚,理想多么坚定,没有杜撰自己英勇拒敌时内心充满着豪情壮志,头脑中一直想着要为祖国而献身,而是实事求是地讲了自己英勇拒敌的真实原因,讲了英雄背后的真实。这样诚实的人格,更伟大,更可敬。
英雄做出了伟大成就,立下了丰功伟绩,值得赞扬,值得学习。但是,英雄是怎样立功的,是为什么立功的,没有必要去细细探究。背后的事实可能多种多样,并不像文人墨客、社会媒体所渲染的那样,这个人有多么多么高尚,那个人有多么多么不同寻常。许多人可能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而英勇奋斗,并没有想要建功立业,客观上却立下了丰功伟绩;许多人在救人的时候并没有想到要学习某某精神,只是出于自己善良的本性,觉得应该救人于危难而挺身相救;许多人可能还有其他的各种动机,为了干别的事情,事实上却做了好事,立下了功绩。无论最初的目的是什么,只要作出了英雄事迹,就值得肯定。但是,肯定归肯定,却没有必要给这些人披上五彩的外衣,戴上耀眼的光环,把他们塑造成半人半神的形象,好像他们不食人间烟火,没有七情六欲一样。文人墨客、社会媒体之所以极度吹嘘,甚至不惜编造英雄的光辉事迹,主要目的是为了在全社会立起一个标杆,让所有人都向英雄们学习,以影响、引导社会的主流价值。但是,这样做的效果恰好相反。普通民众一看,英雄不是一般人,英雄如此高尚,如此伟大,从小就立志为国为民,头脑中时刻想着远大理想,吃饭不能狼吞虎咽,说话不能带脏字,买菜不能讨价还价,穿衣不能随随便便,只能做好事,而且要一辈子做好事,处处要留意,时时要留心,不能把自己混同一般人,这不像人而像神。做英雄这么难,这么辛苦,还是不要做的好。
其实,英雄也是人。他们在立下丰功伟绩时,在创造不平凡的事迹时,确实不同于一般人。但是,除此以外,他们与一般人没有什么不同。时势造英雄。很多人出现在同样的时势下,也会那样做,也会成为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