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4子游为武城宰,。。。|论语之重新解释--儒教改革的尝试
(2016-11-26 17:42:49)
标签:
文化 |
分类: 《儒家思想改革新探》 |
6.14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耳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李泽厚译】子游做武城地方的官长。孔子问:“你得到什么人才吗?”子游答道:“有个人叫澹台灭明的,做事不抄小路;不是公事,从来不到我的办公室来。”
【笔者注】本章讲的是挑选官吏的两条重要标准,同时揭示出官僚制度存在的严重弊端。子游(公元前506-?),姓言,名偃,字子游,春秋末期吴国人,与子夏、子张齐名,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子游胸襟宽广,博览群书,位列文学科第一名。任武城宰时,尊崇孔子的儒学思想,倡办教育,教化民众。孔子称赞他“吾门有偃,吾道其南。”澹台灭明(公元前512-?),姓澹台,名灭明,字子羽,孔子弟子,教育家,比孔子小三十九岁,孔门七十二贤之一,鲁国武城(今山东费县)人。《大戴礼记•五帝礼》记载,澹台灭明投师孔子门下,孔子见他相貌丑陋,不愿收其为徒,因有碍于自己“有教无类”的主张,勉强收为弟子。后来,孔子发现澹台灭明品德高尚,学风端正,感慨地说:“以貌取人,失之子羽。”澹台灭明听从孔子教诲,刻苦学习,终有所成。到吴国讲学时,门徒达300之众,成为享誉大江南北的一代名师。
从孔子师徒的对话中可以看出,他们所说的人才是指可以担任官职的人,他们共同认可的人才标准有两条:一是行不由径;二是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
行不由径,行是走路,径是小路,直译是行路不走小路。相比大路而言,小路方便快捷,为什么不走小路?放着捷径不走,非要费时费力走大路,肯定不是聪明人,怎么会是人才呢?笔者认为,这里的小路指的是后门,歪门邪道,非正常途径,虽然方便快捷,但不正当,不符合法律规定,行不由径是一个比喻,意思是按照法律制度规定的正常程序做事,不走后门,不搞歪门邪道。
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直译是没有公事,不到子游的办公室来。从这一句可以看出,澹台灭明是一位小官员,子游是澹台灭明的上级领导,只有官员之间才谈公事。如果没有公事,经常到子游的办公室来,意味着什么?一定有别的目的,不是公事,必是私事。许多下级官员,为了升职,有事没事总往领导的办公室或家中跑,想方设法巴结领导,奉承领导,与领导套近乎,拉感情,溜须拍马。子游的意思就是指澹台灭明不做这种事,与领导只谈公事。
作为一个公职人员,不走后门、与领导只谈公事,是最起码的要求。但是,最起码的要求竟然成了孔子师徒判断人才的标准,达到这个标准的竟然只有一个人。由此可见,在当时,走后门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情,靠巴结领导升职已经是官员升职的主渠道,国家的法律制度成为一纸空文,治国理政的真才实学成为一句冠冕堂皇的口号,没有几个人把国家的事情真当回事,没有几个人把国家的制度真当回事,大家忙的都是自己的事情,看到的都是自己的利益,国家算什么,制度算什么,哪里比得上自己的事情重要?社会变得混乱不堪,国家出现衰败的迹象。
在这样的背景下,孔子师徒才指出,不走后门、与领导只谈公事的人就是人才。只有这样的人担任官职,才能把国家的法律制度当回事,去维护国家的现行秩序;只有这样的人担任官职,才能把治国理政当回事,去挑选具有治国理政真才实学的人担任官员,国家才有希望。
尽管大家都知道这个道理,但是,没有几个领导愿意按照孔子师徒指出的标准去选拔人才。大部分领导都喜欢巴结、奉承自己,与自己套近乎、拉感情的下级,特别是自己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升职的领导,看重的就是下级官员如何巴结自己,与自己感情有多深等,至于下级官员是否有真实才能,是否干出了成绩,根本不予理会。在这类官员眼里,只有巴结、奉承自己,与自己套近乎、拉感情的下级才是人才,根本不把国家大事、治国理政等当一回事。像澹台灭明这样的人,在很多领导看来,又臭又硬,不仅不喜欢,而且心中厌恶。幸运的是,澹台灭明遇到了子游,遇到了孔子,才有了出头之日。遗憾的是,鲁国只有一个子游,一个澹台灭明,官职不高,能量不大,改变不了国家的整体状况,影响不了大气候。各级官吏都不把国家的事当回事,不把国家的制度当回事,国家渐渐成了空架子,法律制度渐渐成了废纸,国家的根基慢慢被掏空,国家的意识慢慢被淡化,久而久之,人们只知有官,不知有国。(官什么时候都有,鲁国只有一个。)鲁国走向衰亡,已经不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