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2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论语之重新解释--儒教改革的尝试
(2016-11-25 09:09:58)
标签:
文化 |
分类: 《儒家思想改革新探》 |
6.12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李泽厚译】冉有说:“不是不喜欢你的思想学说,是我力量不够。”孔子说:“力量不够,走到半路才会停住。你现在是画定界限不上路。”
【笔者注】本章讲的是孔子学说的实际处境,同时表明理论与领导的关系。冉求,前文已有介绍,以政事见称,多才多艺,尤擅长理财,曾担任季氏宰臣,在前487年率左师抵抗入侵齐军取得胜利,说服季康子迎回在外流亡14年的孔子。因帮助季氏进行田赋改革,聚敛财富,受到孔子的严厉批评。
子之道,是指孔子的理论学说。孔子的理论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仁的理论,用于培育和教导人的内心;二是礼的理论,用于规范人的行为。换作现在的名词,就是爱的理论和法律与道德的理论,爱的理论是教育和引导人的思想;法律与道德的理论是规范人的行为。二者一内一外,既可治国,也可育人。
从孔子师徒的对话来看,孔子原本希望冉求能推广应用自己的理论学说,但是,冉求没有按孔子的要求去做,孔子很不满意,批评冉求不是不能而是不为。由此,笔者推断,孔子应该把自己的理论学说写成了比较系统的文章,而不是像论语中记载的那样仅就某些人与事发表自己的言论看法。论语记载的言论看法非常凌乱,对仁与礼的解释、评价、论述等没有章法,阅读的人、交谈的对象通过这些言论看法无法在短时间内得出清楚、条理的认识,即使将这些言论看法全部看完、听完,也需要很强的归纳概括能力,才能总结出仁与礼的系统理论。如果让君主权臣们一句一句地阅读这些言论看法,或者一句一句地听孔子讲这些言论看法,还要自己去理解、去总结,那是不可能的,一则他们没有兴趣,二则他们未必有理解、总结的能力。孔子恐怕早就被赶走了。要想让君主权臣们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了解清楚并喜欢欣赏自己的理论学说,就需要用尽可能短的篇幅把自己的理论学说讲清楚、讲明白,并且要让他们感兴趣、容易记住。孔子不会不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孔子应该写过文章来系统阐述自己的理论学说,或者他口述,弟子记录。但是,这些文章不知何故没有流传到后世。
从冉求的回答来看,孔子应该问过他为什么不推行自己的理论学说,是不是不喜欢自己的理论学说?冉求的回答是,不是不喜欢,而是自己的力量不足。笔者认为,冉求是向老师阐明一个为官之道:理论与领导面前,领导优先。理论是对的,大家都承认,领导也承认,但是,用不用这个理论,用这个理论的哪一部分,什么时候用,领导说了算。说得直接一些,理论就是一张纸,而领导是人,这张纸说的内容非常正确,领导却管着你的职务、工资、待遇等等,如果坚持理论,得罪了领导,这张纸不会提升你、保护你的,如果听领导的话,不管什么理论不理论,你的官职会做得好好的。
冉求懂得这个道理,在理论与领导面前,选择了领导优先。这是由制度决定的,冉求本人无力改变。如果冉求是君主或权臣,他就有力量推行老师的理论学说了。当然还是领导优先,不是因为理论正确受到推行,而是因为领导认为理论正确而受到推行。但是冉求不是君主或权臣,他只是一个小官,根本没有力量推行老师的理论学说。所以,他说自己没有力量推行,不是推托,而是事实。推而广之,法律与领导的关系是不是也是如此?
【笔者译】冉求说:“老师,您的理论学说非常好,讲得非常正确,大家包括当政者在内都普遍赞成,也非常喜欢。但是,当政者赞成归赞成,喜欢归喜欢,却不用,不愿推行。我位微言轻,没有足够的力量去推动实施。”孔子说:“力量不够,说的是走到半路走不动了,停下来不走,放弃继续前进了。你现在还没有迈出第一步,怎么就说力量不够呢?无论干什么,都要迈开步向前走,尽自己的最大努力试一试,只有尝试过了,各种办法都用过了,确实办不到,再说力量不够。许多事情表现上看似困难,可望而不可及,但是,如果认真地去做,勇敢地去闯,反而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