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1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论语之重新解释--儒教改革的尝试
(2016-11-10 19:44:20)
标签:
文化 |
分类: 《儒家思想改革新探》 |
5.11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李泽厚译】孔子说:“我没有看见刚强的人。”有人说:“申枨。”孔子说:“他欲望多,如何能刚强?”
【笔者注】本章讲的是刚强与欲望的关系。申枨,字周,春秋时鲁国人,精通六艺,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唐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追封为“鲁伯”,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封为“文登侯”,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封为先贤。刚,指性格、意志坚强,不怕困难或不屈服于恶势力。欲,指欲望,是由人的本性产生的想达到某种目的的要求,也可称为人的需要。
从孔子开始,人们对欲望就持一种批判的态度。朱熹甚至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民间有句谚语叫做“无欲则刚”。欲望好像成了见不得人的东西,成了让人感觉恐惧的东西。有人把“无欲则刚”的出处归结为本章。但是,从孔子的话中,得不出“无欲则刚”的解释。孔子说的是“枨也欲,焉得刚”,虽然也是批判欲望,却没有说因为申枨有欲望,所以不能性格刚强,更没有说人没有欲望就会刚强。“存天理,灭人欲”和“无欲则刚”对于欲望的态度,只能是对孔子这句话的一种解释。
笔者认为,欲望是人的本性,不是洪水猛兽,没有必要谈“欲”色变,也没有必要把欲望批判地一无是处。首先,我们要正确认识欲望。欲望是人的生理本能,是人类产生、发展、活动的一切动力,人本身就是性欲望驱动下的产物,衣、食、住、行、性、尊重、认可、快乐、自信、幸福、自由等物质、精神的需求就是欲望的表现形式,正是人的各种欲望,产生了政治、战争、商业、文化、宗教、艺术、教育等人类活动,构成了五彩缤纷的世界和千姿百态的人生。欲望是人的组成部分,是每个人的人生与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东西。其次,我们要正确对待欲望。欲望虽然必不可少,但并非越多越好、越大越好。欲望过多过大,对财、物、色、权等的追求没有限度,就会引来灾祸。所以,不能放纵欲望,要合理地控制欲望,成功地驾驭欲望。为欲望画一个圈,将欲望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这个圈就是法律。灵活驾驭欲望,不要走出法律这个圈,让欲望在圈内自由驰骋。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要控制欲望,就走向另一个极端─消灭欲望。欲望是人的本性,只要人活着,就有欲望。灭人欲是做不到的,无欲望是不可能的。不想、不要,不是没有欲望,而是有“不”的欲望。清心寡欲、无欲,其实是另一种欲望。我们不能消灭欲望,也不能扭曲欲望。如果消灭了一个人的欲望,就摧毁了他的生活,如果扭曲了一个人的欲望,就摧毁了他的正常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