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7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之重新解释--儒教改革的尝试
(2016-10-31 19:48:08)
标签:
文化 |
分类: 《儒家思想改革新探》 |
4.17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李泽厚译】孔子说:“看到好人,便想如何向他看齐;看到不好的人,便反省自己。”
【笔者注】本章指出了自我修养的一种方式。贤,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有德行的;有才能的。从全句的意思来看,贤指道德品质好、有才能的人。什么样的人是道德品质好的人,即贤的标准是什么呢?这个标准不能太高,太高了一般人无法达到,就起不到教育作用了。《吕氏春秋•察微篇》记载的“子贡赎人”和“子路受牛”的故事就是很好的例子: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 大体意思是:鲁国法律规定,鲁国人在国外沦为奴隶,如果有人能把他们赎出来,可以到国库中报销赎金,并受到奖赏。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贡(端木赐)在国外赎了一个鲁国人,回国后拒绝收下国家报销的赎金与奖赏。鲁国国君非常高兴,对子贡大加表彰,对子贡的行为大力宣传,号召全国人民学习子贡无私奉献的精神。但孔子却对子贡说:“你这样做是不对的。从今以后,鲁国人不再会赎人了。你如果收下国家报销的赎金和奖赏,不会损害你行为的价值;你不肯拿回你出的钱,别人就不肯再赎人了。”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子路救了一个落水的人,那个人用一头牛来答谢他,子路接受了。孔子说:“鲁国人以后都会勇于搭救落水者了。”
子贡自损财物赎人,被树为道德典范,孔子为什么要批评他?因为,鲁国法律的用意是希望大家看见落难的同胞能伸出援助之手,将同胞赎回,事后国家给他报销和奖励,让做好事的人不会受到损失,还会得到大家的赞扬,长此以往,愿意做好事的人会越来越多。子贡不向国家报销并领取奖励,让他自己赢得了更高的赞扬,成了道德典范,但同时也拔高了社会对道德标准的要求。表面上,全社会的道德标准提高了,人人都表态向子贡学习;实际上,道德标准下降了,因为社会树立了子贡这样的道德典范,谁若赎人后再去找国家报销并领取奖励,不但得不到大家的赞扬,还会被认为是不道德的。全社会有几个人有足够的财力去赎人并不向国家报销赎金呢?自子贡之后,很多人就不会赎回落难同胞了,很多鲁国人因此而不能返回故土。所以,树立道德典范,把道德标准拔得很高,把某个人的道德当作全社会的道德标准,会让大多数人望而却步,远道德而去,树立道德典范的目的也就达不到了。
见贤思齐也是如此。如果贤的标准太高,大多数人就不会思齐了。因此,贤必须是大多数人都能达到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