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4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论语之重新解释--儒教改革的尝试
(2016-10-30 10:39:18)
标签:
文化 |
分类: 《儒家思想改革新探》 |
4.14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李泽厚译】孔子说:“不要愁没有职位,要愁的是如何才能在位置上尽职守。不要愁人家不知道自己,只要努力,别人就会知道的。”
【笔者注】本章讲的是人生的努力方向。患,忧虑;位,职位、地位;立,确立,确定职位、地位;求,追求。孔子总结自己的切身经历,得出做官、做事的人生经验。孔子自年青时就进入仕途,并创立了自己的治国学说,51岁时被任命为鲁国的中都宰,之后任小司空、大司寇,55岁时,孔子被迫辞去官职,离开鲁国。前前后后,孔子真正进入官场、担任重要职务只有5年时间。之前,孔子虽然进入仕途较早,但担任的是小吏,也就是小职员,没有真正步入官场。为了能担任重要官职,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孔子一直致力于加强修养、增长学识、提高能力。担任重要官职后,孔子想大干一番,也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孔子担任重要职务仅仅5年,治国学说刚见成效,就失去了职位。孔子的学识、能力无可置疑,个人品德也非常高尚,为什么在官位上站不住脚呢?笔者认为,孔子懂治国、育人,但不懂做官,做官与做事不是一回事。有了官位以后,如何立住脚、立而不倒,大有学问。孔子做官是为了做事,不是为了待遇、名声、利益,但没有了官位,就做不了自己想做的事,自己的治国学说就无法推行,所以,官位很重要。得到官位不太容易,但在官位上立住脚更难。让孔子一直耿耿于怀的就是好不容易得到的官位很快就失去了,自己在官位上立不住脚。因此,孔子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孔子失去官位后,不甘心自己的治国学说被弃之不用,就周游列国,四处推销,但始终未得到重视,孔子本人再也没有得到官位。孔子总结教训,得出经验:没有人知道自己不值得忧虑,值得忧虑的是没有人知道自己的治国学说,更没有人愿意实施自己的治国学说。为了不让自己的毕生心血付之东流,一定要寻找让他人知道自己学说、知道自己的方法,提高推销自己学说、推销自己本人的能力。这就是“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的全部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