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论语之重新解释--儒教改革的尝试
(2016-10-26 20:57:18)
标签:
文化 |
分类: 《儒家思想改革新探》 |
4.7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李泽厚译】孔子说:“人犯错误,各有种类。观察他的错误,就知道他是哪种人了。”
【笔者注】本章讲的是过与仁的关系。《皇疏》:过,犹失也。党,党类也。人之有失各有党类,小人不能为君子之行,则非小人之失也,犹如耕夫不能耕乃是其失,若不能书则非耕夫之失也,若责之当就其辈类责之也。若观人之过,能随类而责,不求备一人,则知此观过之人有仁心人也;若非类而责,是不仁人,故云观过斯知仁矣。笔者认为,耕夫不能耕是耕夫的能力不足或其他条件限制,但不是耕夫犯的错误。若耕夫有耕地的职责,能耕不耕,则是耕夫的错误。若耕夫无耕地职责,即使能耕却不耕,也不是耕夫的错误。皇疏以能力不足取代错误,以职业取代职责,将耕与书两种职业和君子与小人两种道德群体相类比,不妥。而且,观人之过,随类而责或非类而责与此人有无仁心没有直接关系,是谁的错误就应该责备谁,责任要明确,不能把责任推到社会群体上面。因此,皇疏的解释不尽人意。
笔者认为,过有多种,只有与仁有关系的过才能反映出仁。仁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关系,只有在这一关系上犯的过才是与仁有关系的过。仁有多种形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忠、孝、信、义等等,都是仁的不同形态。在这些形态上犯的过,也是与仁有关系的过。通过观察人在这些形态上犯的过,就能知道这个人的仁是怎样的。而人的过,取决于他自己,也取决于他是哪类人。观察人在人与人之间关系上犯的过,就能知道他是哪类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