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4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论语之重新解释--儒教改革的尝试
(2016-10-22 10:46:45)
标签:
文化 |
分类: 《儒家思想改革新探》 |
3.24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李泽厚译】开封市的某小官求见孔子,说:“到这里来的君子,我没有不得到接见的。”孔子的学生让他见了。他出来后说:“你们这些人害怕丧失什么呀?中国失去规范已经很久了,老天爷要让你们的老师来作导师啊。”
【笔者注】本章讲的是孔子弟子对孔子本人的评价。《朱注》:仪封人,仪,卫邑。封人,掌封疆之官,盖贤而隐于下位者也。杨伯峻解释:仪,地名。有人说在今日的开封市内,未必可靠。封人,官名。大概是典守边疆的官。李泽厚译:开封市的某小官。总之,无论译为什么,仪封人就是一个小官。孔子弟子借仪封人之口,对孔子作出了高度评价。笔者不明白,为什么要借这样一个不知名的小官之口表达孔子的伟大?为什么不借国君、宰相、高级官员、纵横家、社会贤达之口呢?借这些人的口来夸孔子,岂不是更有分量?只能说明孔子的治国思想不受这些重要人物的欢迎,没有人来夸奖孔子。
综合全句来看,孔子弟子对孔子失去官职后周游列国推销自己的治国思想感到很失落,并把这种失落的想法告诉了仪封人,这才有了仪封人对他们的劝告。木铎,《朱注》解释为,金口木舌,施政教时所振,以警众者也。简言之,就是一个发音工具。
【笔者译】孔子失去鲁国的官职后,周游列国,推销自己的治国思想。一天,孔子及其学生来到开封市的某个县,当地的一位官员听说了,想拜见孔子。孔子学生嫌他的官小,没有名气,不原意让老师见他,就找借口说,老师已经不担任官职了,带领着我们颠沛流离、奔走他乡,你就不要拜见了。这位官员说:“到这里来的名人义士我都拜见过,还没有一位不愿意见我的。”孔子学生只好通报老师,安排他进去拜见。拜见完毕,出来后,他对孔子学生说:“你们几个怎么对老师失去官职如此在意呢?你们的老师有天命在身啊!天下正义不存、真理不在、规范破坏、秩序混乱已经很久了,需要有高人出来重整乾坤。上天选中了你们的老师,派他为使者,周游列国,传播新思想,广布新观念,帮助各国重塑道德规范,重修法律制度,重建统一、文明、公正、合理的新秩序,找回久违的正义与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