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之重新解释--儒教改革的尝试
(2016-10-05 18:03:41)
标签:
文化 |
分类: 《儒家思想改革新探》 |
3.3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李泽厚译】孔子说:“人如果没有仁爱,讲什么礼?人如果没有仁爱,讲什么乐?”
【笔者注】本章指出了仁是礼乐的内核。《朱注》游氏曰:人而不仁,则人心亡矣,其如礼乐何哉?意思是说,人没有了对他人的爱,人心就会死了,他会把礼乐置于何地呢?笔者认为,人而不仁,可以有两种解释:一是人的爱人之心死了,没有了仁;二是人的行为不仁,但爱人之心未死。如礼何、如乐何,笔者认为,也可以有两种解释:一是会把礼、乐怎么样?二是礼、乐能把没有仁爱的人怎么样?所以,本句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人的仁慈、爱人之心死了,礼制在他眼中只是一些文字符号、仪式玉帛之类的东西,音乐在他眼中只是钟鼓琴铮、咚咚铿铿之类的东西;人的行为不仁,但尚有爱人之心,礼制在他眼中还是行为的准则,音乐在他眼中还是美妙的音符。二是人的爱人之心死了,礼制与音乐对他来说就没什么作用了,礼制无法规范他的行为、教导他的思想,音乐无法陶冶他的情操、净化他的心灵;人的行为没有爱,但尚有爱人之心,礼制与音乐仍然可以对他产生影响,礼制仍然可以规范他的行为、教导他的思想,音乐仍然可以陶冶他的情操、净化他的心灵。
礼,用今天的话来说,是指法律等规章制度(今天的礼,指的是礼节仪式等);乐,虽然指的是音乐,但这里应是泛指艺术。礼乐相对仁而言,都是形式,都是载体。礼乐中所包含的仁,即爱,才是核心,才是内容。有了爱的礼,才有灵魂;有了爱的乐,才有生命;有了爱的法律,才有正义;有了爱的艺术,才有人性。
【笔者译】本句可以有两种翻译:第一种,孔子说:“如果人的爱人之心死了,他会把法律与艺术置于何地?法律在他心中将不再是法律,而是文字符号,艺术在他心中将不再是艺术,而是噪音涂鸦,这样的情况该有多么危险;如果人实施了不爱他人的行为,但尚有爱人之心,他会怎样对待法律与艺术?法律在他心中仍然是正义的化身,他会担心法律的惩罚,艺术在他心中仍然是爱的力量,他会遭受艺术的煎熬。”第二种,孔子说:“如果人的爱人之心死了,法律与艺术能把他怎么样?法律将无法规范他的行为、约束他的思想,无法阻止他作恶,艺术将无法陶冶他的情操、净化他的心灵,无法劝导他向善;如果人实施了不爱他人的行为,但尚有爱人之心,法律与艺术能把他怎么样?法律将惩罚他的行为,强制他弃恶从善,艺术将谴责他的心灵,感化他永远向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