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小年】

标签:
【七绝灶神小年庞挺吉祥如意 |
分类: 吴山茗香 |
【七绝·小年】
月穷岁尽到小年,
洒扫门闾去秽残。
恭送灶神祈转运,
敬迎祥瑞喜气添。
农历腊月廿四日(或廿三日),中国民间称为过小年,是祭祀灶君的节日。中国民间传说这一天灶王爷要升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一家功过,辞灶便是送灶王爷起程。故民间对这位居家之神,平日态度很虔诚,且很尊重。送灶寄托着中国劳动人民对美满生活的向往,祈求神明保佑新年合家平安,吉祥如意,岁岁平安。
《礼记·月令》:"孟夏祀灶。"汉班固《白虎通》:"祭五祀,天子诸侯以牛,卿大夫以羊。一说户以羊,灶以雉......井以豚。"
中国民间祭灶的风俗,由来甚久。灶君,在夏朝就已经成了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记述春秋时孔丘言行的《论语》中,就有"与其媚舆奥,宁媚与灶"的话。先秦时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为祀灶、门、行、户、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另一说为门、井、户、灶、中雷;或说是行、井、户、灶、中雷)。祭灶时要设立神主,用丰盛的酒食作为祭品。要陈列鼎俎,设置笾豆,迎尸等等。
祭灶神象征着祈求降福免灾的意思。在祭灶君之时,摆齐供品,焚香祭拜,接着第一次进酒,此时要向灶君诚心祷告,完毕后再进行第二次进酒,进第三次酒之后,将旧有的灶君像撕下,连同甲马及财帛一起焚烧,代表送灶君上天,仪式便顺利完成。而焚烧一个用篾扎纸糊的马,是作为灶神上天的坐骑,还要准备一点黄豆和干草,作为灶神和马长途跋涉所需的干粮、草料。此外还要焚香、叩首,并在灶坑里抓几把稻草灰,平撒在灶前地面上,并喃喃叮咛:"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平安"之类的话,送走神明后,可别忘了正月初四(一说除夕夜)把众神接回来,此之谓"接灶"或"接神"。接灶神的仪式很简单,只要在灶台上重新贴一张新的神。
灶君神像,贴在锅灶旁边正对风匣的墙上。两边配联多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下联也有写成"回宫降吉祥"的。中间是灶君夫妇神像,神像旁边往往画两匹马作为坐骑。祭灶时要陈设供品,供品中最突出的是糖瓜。晋北地区习惯用饧,是麻糖的初级品,特粘,如今统称麻糖。有"二十三,吃饧板"的民谚。糖、饧之类食品既甜又粘。取意灶君顾了吃,顾不了说话,上天后嘴被饧粘住,免生是非。这个说法是幼稚与无知的。而且心理充满了阴暗的偏见。
我们供灶神糖、饧之类食品,这既甜又粘是对未来生活的一种企盼与向往,不是贿赂灶神。灶神为我们服务了一年,那么好意思让他空手回去吗?即使我们生活在过去的一年过得非常清贫,那么我们出于感恩,我们也要让他甜甜蜜蜜地走。我们再贫穷,在辛勤工作一年后,最起码也应该能够拿出几块糖果来报答在无形之中为我们服务的神灵。而甜甜蜜蜜更是对未来的祈求。我们中华儿女对生活的点点滴滴都怀有感恩之心,所以在未来吉祥就可能在感恩的氛围中萦绕。而这个理念是可以子子孙孙传下去的。
【礼记·祭法】:“王為群姓立七祀:曰司命,曰中溜,曰國門,曰國行,曰泰厲,曰戶,曰灶。王自為立七祀。…… 庶士、庶人立一祀,或立戶,或立灶。”郑玄注《礼记·祭法》说:“(灶神)居人间,司察小过,作谴告者也。”有人以为至少在汉代,灶神已成为督察人间过错,专向天帝打小报告,说人坏话的神了。这并不准确。
【礼记·祭统】:“祭者,所以追养继孝也。孝者畜也。顺于道不逆于伦,是之谓畜。是故,孝子之事亲也,有三道焉:生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养则观其顺也,丧则观其哀也,祭则观其敬而时也。”从“所以追养继孝也”与“孝子之事亲也”的理念来推想“祭”的本意,用现代语言来说就是“纪念与感恩。”或者说“祭”是感念恩情的一种仪式。至于汉代郑玄所谓“小神居人间,司察小过,作谴告者也。”只是一种猜想。就如举头三尺有神明一样。只是一种自我警告。并不是在说灶神是什么神。如果我们这么清楚什么神有什么职责会做什么。那么这神也就不神了。
宋代范成大《祭灶诗》即云:"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猪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这哪里是祭灶,分明是向灶神送礼行贿。如果祭灶的内容送礼行贿,那么不祭也罢。天神难道与贪官污吏一样吗?心理阴暗的人看世界都是阴暗的。当然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不明白其中的道理,而跟着别人屁股后面瞎起哄。
清徐崧、张大纯《百城烟水.苏州》:"二十七日扫屋尘,曰除残。"清顾禄《清嘉录.十二月.打埃尘》:"腊将残,择宪书(指历本)宜扫舍宇日,去庭户尘秽,或有在二十三日、二十四日及二十七日者,俗呼打埃尘。"清蔡云《吴歈》诗:"茅舍春回事事欢,屋尘收拾号除残。"又引《岁时琐事》:"十二月二十四日扫舍宇,凡有所为,不择宪书,多嫁娶,谓之乱丝日。"又《月令精钞》:"二十四日为无忌日。"
140、【七绝·十五奎巷施公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