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三茅观遗址】

标签:
七绝三茅观遗址三茅观庞挺吴山野士 |
分类: 吴山茗香 |
【七绝·三茅观遗址】
三茅遗址几回游,
树密山深景色幽。
故事流传花不再,
桃枝已被小崔收。
(注:小崔即崔护,传说其桃花诗即写此附近)
据《吴山大观》一书说:感花岩诗刻出典,相传唐朝诗人崔护,一日独自春游吴山,因口渴,叩开山上一户人家,乞讨一杯茶水,受到一年轻女子的热情接待,遂一见倾心。第二年春,崔护重来吴山寻访此女,不料“门庭如故,庭院桃花依旧”,而少女却不知去向。崔护惆怅之余,遂在寄宿的宝成寺厢房壁上题诗一首:“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题罢悻然离开吴山。而三茅观便被想象成这户人家。后改成到道观。
不过苏东坡在吴山宝成寺所作,被刻在感花岩的《赏牡丹诗》说的很妙:“春风小院却来时,壁间唯见使君诗。应问使君何处去?凭君说与春风知。年年岁岁无穷已,花似去年人老矣。去年崔护若重来,前度刘郎在千里。”再看刘禹锡诗:“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苏东坡说“前度刘郎在千里。”这里的花因此也变样了。使君是双关语,崔护、刘禹锡都是使君,而使君并不是只有崔护、刘禹锡才是。苏东坡看到的并不是崔护的诗,而是另外一个使君的诗。崔护、刘禹锡只是苏东坡引用来与使君说事的两个典故。崔护的《题都城南庄》显然不是宝成寺也不是三茅观,自然与吴山无关。前度刘郎也不是到杭州来,只能在千里之外。所以吴山关于崔护的故事是一个讹传。而吴山三茅观的桃树却曾经真实存在过的,有《西湖遊覽志巻十二》为证。
《西湖遊覽志巻十二》记载:
王元章詩:
層巒開逕隠空青,勃窣槃跚眼力生。蘿磴曉風留宿雨,石林寒竹動秋聲。
城隍下瞰紅塵海,樓閣髙標白玉京。夜静何人吹鳳管,碧桃千樹月華明。
薩天錫詩:
揚子江頭春水漲,三茅觀裏碧桃開。道人不問天南北,夜半月髙騎鶴來。
三茅是指秦汉时得道成仙的茅氏三兄弟,大茅君茅盈、中茅君茅固、小茅君茅衷,后世称茅氏三兄弟为三茅真君。南宋绍兴二十年(1150),因东都旧名,赐额曰宁寿观,全称三茅宁寿观。此观是时极为显赫,宋高宗曾赐以唐钟、宋鼎,禇遂良书小字《阴符经》,加上后又入藏的吴道子《南方星君像》、玉靶剑、七宝数珠、轩辕镜,为观中七宝,一时连山也以"七宝"名之。并于观后筑"十二瑶台",遍植桃花,春时郊祭,时有"瑶台万玉"之称,为吴山八景之一。元明时,观内辟有书馆,于谦少年时曾读书于此。
张岱著《西湖梦寻》记载:
三茅观在吴山西南。三茅者,兄弟三人,长曰盈,次曰固,季曰衷,秦初咸阳人也。得道成仙,自汉以来,即崇祀之。第观中三像,一立、一坐、一卧,不知何说。以意度之,或以行立坐卧,皆是修炼功夫,教人不可蹉过耳。宋绍兴二十年,因东京旧名,赐额曰宁寿观。元至元间毁,明洪武初重建。成化十年建昊天阁。嘉靖三十五年,总制胡宗宪以平岛夷功,奏建真武殿。万历二十一年,司礼孙隆重修,并建钟翠亭、三义阁。相传观中有褚遂良小楷《阴符经》墨迹。景定庚申,宋理宗以贾似道有江汉功,赐金帛巨万,不受,诏就本观取《阴符经》,以酬其功。此事殊韵,第不应于贾似道当之耳。余尝谓曹操、贾似道千古奸雄,乃诗文中之有曹孟德,书画中之有贾秋壑,觉其罪业滔天,减却一半。方晓诗文书画,乃能忏悔恶人如此。凡人一窍尚通,可不加意诗文,留心书画哉?
徐渭《三茅观观潮》诗:
黄幡绣字金铃重,仙人夜语骑青凤。
又《三茅观眺雪》诗:








图片来自网络
139、【七绝·吴山超然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