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下午第一节课课间时,罗钰交给我一张纸条,当时我看了一下里面的大概内容:书写者是杨烨青(班级最难管理的孩子)这是一张关于“征婚启事”的纸条,从姓名,年龄,要求等方面写了几大点,还画了一幅人物肖像。乍一看,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这还了得,竟然对同学这么不尊重,而且这么小就玩这样的把戏,越想越不对劲,觉得马上应该去处罚他。于是叫了一个孩子去通知他到办公室来,结果孩子告诉我,他不愿意来,还要我去到教室找他。一听,我气不打一处来,先前的那点火更大了,快要成了一只――愤怒的小鸟。
于是又叫了一个孩子去通知他两次,结果是他干脆对这事置之不理。我本想冲到教室去与他对峙一番,但转念一想:若是那样的话,这个美好的下午时光就会被“怒火”冲刷掉的,到时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还会“引火自焚”。可是,不这样的话,教师的尊严何在,以后他会更加猖狂的……到底马上去执行批评教育行动还是不去?短短的一分钟我的脑子里闪过很多念头。最后,还是理智战胜了情绪。决定采用曲线救国的方法――把这张纸上的内容拍下来再发给他妈妈,交给家长去处理。
拍完后,由于找不到他妈妈的微信头像,就暂且放弃了这个行动。放学后,他趁我不注意,跑回家去了。当时,我的那个“气”呀,一触即发!
昨天早上,我的火没了。也没有立即去找他,而是改完作业,检查完班级卫生。上课铃响了后再走进教室。当我步入教室的那一刻,我的目光与他的目光相遇了,可就那么一瞬间,他低下了头,而且低得快要碰着桌子了。这一刻我决定不动声色,该讲课就讲课。这节课继续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在我讲课的过程,他一直低着头,偶尔抬头,也不敢像往常那般直视我,好几次他想看我,目光快要触碰到我的眼睛时,却立刻躲闪过去,又低下了头。几次躲闪,几次低头,说明他初步意识到了自己行为的错误。我觉得此刻是教育他的最佳时机,但又不能太过于直接,免得适得其反。到底该如何去教育呢?我一边讲课,一边琢磨着……
就在这时,蒋亚娜说出了“一蹲,半跪着”这两个词语让她很受感动,因为从这里读出了鲁迅先生关心劳动人民的疾苦,同情他们的遭遇。我顺着她的话说出了“尊重”这层含义。于是由“尊重”二字说开,说鲁迅,说历史上伟大的人是如何懂得尊重别人的,再说到我们身边的人和事,最后话题一转:是啊,孩子们,鲁迅这样的伟大的人,他们因为拥有一颗尊重别人的心,所以才会――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那么我们要不要向他学习如何去尊重长辈,父母老师,还有我们的同学呢?要!孩子们大声地说了出来。嗯,既然是要的话,那么平时该怎么做才算是对他人的尊重呢?孩子们纷纷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其中就有一个孩子谈到尊重同学时,就说到不侮辱同学,比如写一些骂同学的话。听到这个孩子的看法后,我趁热打铁,告诉他们同学之间打、骂要不得,不叫互相尊重,背后写在纸上说同学不好的话叫侮辱同学,这更不好,这不是君子所为,这也是不尊重同学的表现。说完后这几句话后,我没有继续围绕这个话题谈下去,因为我觉得有时让批评教育也保留一点“朦胧感”会更有效。
下课了,我在整理堆在讲台上凌乱的作业本,这时杨烨青走了过来,帮我把剩余的整理好。虽然他没有表达歉意,我也自始至终没有谈及昨天那事,但我想批评的效果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