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语文老师读《红楼梦》 |
李纨与妙玉八竿子打不着的两个人,皆因贾家而有过面缘。在李纨的心里便留下了对妙玉的看法。书中第五十回,在芦雪庭争联即景诗时,宝玉这一次又落后了,李纨便提议惩罚宝玉:
“也没有社社担待你的。又说韵险了,又整误了,又不会联句了,今日必罚你。我才看见栊翠庵的红梅有趣,我要折一枝来插瓶。可厌妙玉为人,我不理他。如今罚你去取一枝来。”
在众人面前这么直接地说出特别不喜欢一个人,这似乎不符合李纨的性格。她在众人的心中就是一个与世无争,待人和善的人。一直以来都是以“老好人”面目示人。王熙凤说她是个“佛爷”性子极好的一个人。按理说,李纨是不会说出“可厌妙玉为人,我不理他。”这样有失贾家大奶奶风度的话来,可事实是李纨唯一一次的情绪反应,征对的便是妙玉,足见妙玉给她的印象有多么的不好。这是为什么?
一、妙玉心性太高洁
作为曹雪芹笔下“金陵十二钗”中的一分子,妙玉
分类: 语文老师读《红楼梦》 |
张道士给宝玉提亲一事,出现在书中第二十九回。适逢贾母领着众姑娘奶奶们在清虚观打醮,贾珍搀着张道士来向贾母请安。在与贾母互致问好和聊天的过程中,张道士因见宝玉越发长得像当年的荣国公,便向贾母提及想给宝玉提亲一事:
“前日在一个人家看见一位小姐,今年十五岁了,长得倒也好个模样儿。我想着哥儿也该提亲了。若论这小姐的模样儿,聪明智慧,根基家当,倒也配的过。但不知老太太怎么样?小道也不敢造次。等请了老太太示下,才敢向人去说。”
细细咀嚼张道士这番话,我们会发现他所言的小姐倒像薛宝钗的样子。“十五岁、模样又好、聪明智慧、根基家当”等等,这些都特别符合众人眼中的宝钗形象。第二十二回就已交代宝钗过了十五岁的生日。可书中并没有文字描述过张道土与薛宝钗或薛姨妈有过交往的事。
那么,张道士所言就是直指宝钗吗?其实,张道士所说的小姐并不具体指谁。他只是依葫芦画瓢的说了一个这么样的“小姐形象”。他所依
分类: 语文老师读《红楼梦》 |
《红楼梦》中黛玉的病一直都是大家关注的事情,也是最为疑惑的事情。因为黛玉的病并不是什么绝症,可为什么最后却要了她的命?那黛玉到底得的是什么病?
很多人都认为黛玉得的是肺结核,是肺病要了她的命。其实,黛玉真正得的是这个病:
书中第一次正面提到黛玉的病是第三回,黛玉初进贾府时。
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因问:“常服何药,如何不急为疗治?”
黛玉天生体弱,如她自己所说,“我自来是如此,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日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她一直都在服人参养荣丸,恰好这药贾母处常备。所以,这时候黛玉的病只是需要好好滋补一下就行了。
后来,黛玉的病时好时坏,也没少为她请医看病。第二十八回,王夫人就询问黛玉的病情。
贾敏,一个在《红楼梦》中没有存活过的人,一出场便是以“去世了”的身份出现。关于她活着时的点点滴滴,我们只能通过旁人之口略知一些。其中,最令人不解的就是她的婚姻:一个官宦之家的大小姐,为什么不与四大家族中的青年联姻,而是嫁与扬州的巡盐御史林如海?
在那样一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时代,女孩的婚姻是不能自己做主的。家庭出身高贵的小姐,父母们为其确定的择偶标准是:必须是门当户对的、家庭背景必须要好、家族势力必须要强、家庭条件必须要好。实际上,绝大多数都属于政治联姻。
很显然,贾敏与林如海的结合不属于政治联姻。
首先,林如海没有强大的家族势力可以依靠。
虽然祖上曾袭过列侯,但是到了林如海父亲这里就经了五世了。至如海时,根基已尽,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他是走科考这条路,才做到了兰台寺大夫、巡盐御史的。
其次,林如海没有“白玉为堂金作
分类: 语文老师读《红楼梦》 |
傅秋芳,一个在《红楼梦》里没有正面出过场的大龄女孩。且在一百二十回全本中只出现过两次:一次是第三十五回;一次是第九十四回。仅有的两次也是借宝玉的心和鸳鸯的口叙述出来的。
一个没有露过脸,没有说过话的人,似乎是作为故事中的一个“小插曲”出现,似乎是个多余的角色,好像有她没她故事也不会受多大的影响,简直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但,在曹雪芹的笔下是没有多余的事、多余的人,一切都是“不露声色”地安排。短短的一段文字,他给傅秋芳贴上的标签是:大龄剩女、琼闺秀玉、才貌双全。如此特别的一个女孩不让她露脸,却让她藏在哥哥傅试的“身后”,究竟要向读者表达什么?
傅家的发家史
傅家的当家主子是傅试。书中是这样叙述他的来历的:
那傅试原是贾政的门生,原来都赖贾家的名势得意,贾政也着实看待,与别的门生不同,他那里常遣人来走动。
分类: 语文老师读《红楼梦》 |
黛玉葬花,宝玉遇见;黛玉吟词,宝玉知意。一首凄婉哀怨的《葬花吟》就这样应人、应时、应景、应情地诞生了。一个吟,一个听,听完后痛哭不已,晕倒在地。是什么触动了宝玉的心才会如此反应强烈?
1、《葬花吟》的由来
黛玉天生敏感,什么事都能触发她的怪思、怪想;什么情景都能触动她的一颗伤感的心。刻进骨子里的哀情,时常让黛玉感时伤世。
黛玉因为前一晚到怡红院,恰巧碰到晴雯动气时,没听见是她的声音,两次叩门晴雯都没有开门,还带气的甩出一句:“凭你是谁,二爷吩咐的,一概不许放人进来呢!”
这晴雯打着宝玉的名义不开门,这下可把黛玉的一番愁情诱发出来了:又是联想到父母双亡,无依无靠,寄人篱下的滋味不好受;又是想到宝玉、宝钗二人在房内有说有笑(她听见了宝钗的声音),偏自己站在门口形单影只的;又是联想到宝玉是不是生了气等等。想着想着不免伤感起来,眼泪自流!
标签:
杂谈 |
分类: 语文老师读《红楼梦》 |
《红楼梦》中贾府每日的生活可以用“精致”二字来形容。他们的衣食住行样样都有讲究。就拿“食”这一项来说吧:不光吃的品种花样有规定,就连吃的方式、共餐的对象和地点都是有规定的。
看,贾母就喜欢和姑娘们一起用餐。至于原因嘛,应该是这样的:
一、贾母疼爱身边的姑娘们
与普通人家的祖母疼爱孙辈一样,贾母内心也有一个“隔代亲”情结。开始是元春,后来是迎春、探春、惜春,贾母都是让她们待在身边。虽然不同住,但是多数情况下吃饭是随了贾母的。
一来贾母这里的菜品点心是最齐全、最有料的。除了专门为她准备的饮食外,每天还有各房孝敬的食物。
第七十五回就有过这样的证实:
标签:
杂谈 |
分类: 语文老师读《红楼梦》 |
这个“国朝定鼎百年”的说法,出现在第五回宝玉神游太虚幻境的美梦中:
一见了宝玉,仙子都怨谤警幻道:“我们不知系何‘贵客’,忙的接了出来!姐姐曾说今日必有绛珠妹子的生魂前来游玩旧景,故我久等待。何故反引这浊物来污染这清净女儿之境?”
警幻忙携住宝玉的手,向众姊妹道:“你等不知原委:今日原欲往荣府去接绛珠,适从宁府经过,偏遇宁荣二公之灵,嘱吾云:‘吾家自国朝定鼎以来,功名奕世,富贵风流,虽历百年,奈运终数尽不可换回者……’”
如果从字面含义来解释“吾家自国朝定鼎以来……”这句话,就是这样的意思:我们家从本朝定都开始,已经历了百年富贵荣华的生活。
这样一来,就涉及到这样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从科学考证方面来做一番探究性的理解。
《红楼梦》成书于十八世纪五十年代,即1750年左右,这
标签:
杂谈 |
分类: 语文老师读《红楼梦》 |
林黛玉对大家说出不喜欢李商隐的诗是在第四十回。原是贾母带领众人携刘姥姥一起逛大观园,坐船过荇叶渚时,见池中荷叶已衰败,黛玉回宝玉的话:
“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
林黛玉直接说出对李商隐诗的排斥,不是一时兴起,随口说说的。林黛玉喜欢谁,讨厌谁,从来都是这样直接,不会遮掩。这就是她的性格。
她不喜欢李商隐的诗,应该是觉得自己所作的诗词与李商隐的诗词:
在风格上没有相通的点,在情感上找不到共鸣的缘故吧。
一、李商隐诗的风格
李商隐,字义山,晚唐著名诗人。他的诗文与同时期的温庭筠风格相近,以俪偶相夸,合称“温李”。
李义山的诗,总是刻意追求一种华美的风格,致力于雕琢,以求合乎诗的美感。他的诗大多贪恋用
标签:
杂谈 |
分类: 语文老师读《红楼梦》 |
面对秦可卿的病情,宝玉和贾蓉的情绪反应截然不同。宝玉是万箭穿心般的痛;贾蓉只是淡淡回复众人:
她这病也不用别的,只是吃得些饮食就不怕了。
为什么反差如此大呢?我觉得应该从这样一些方面梳理一下原因所在。
一、宝玉的本性如此
宝玉的经典名言就是“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在宝玉的心里,所有女孩儿都是极尊贵的,都是值得用真心去怜惜的;在宝玉的眼里,所有女孩儿都是“美”的化身,是不容玷污和糟蹋的。
哪怕是疾病也不能毁了他心中的这份对“美”的膜拜。
晴雯病了,宝玉为她操碎了心,一个丫头都能做到这份上,足以看出宝玉待人的那份“情深”了。虽然秦可卿已成了小媳妇,但是在宝玉的心里她不似其他结了婚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