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无意间看完薛法根老师的《桃花心木》教学实录后,想整理一下薛老师的教学脉络,好像这样说还不够好,但又想不出用什么来很好地表达心中对老师的敬意。因为早几年前,我就经常在网上浏览他的教学实录。无奈一直水平有限,不能更深地体会老师对文本的那种钻研。这段时间,自己对文本也有一定的想法,因此还能稍微了解老师的教学方法的独到。薛老师的课最喜用朴素打底,用快乐着色,用思想点缀。看上去就像一幅很淡雅的素描画。
就拿这篇《桃花心木》的教学实录来说吧:
教学者扣住了两个字眼“奇怪”和“不确定”,一下就抓住了文本的核心,核心找到了,接着围绕核心部分全面铺开。
首先,教者依据文本中的一段文字,用三个“不确定”组织成一个排比句,通过加工、提炼三个经典句子就出炉了。先让孩子读,再指名到黑板上进行默写。在三个孩子默写的基础上,师生一起查漏补缺,一步步引领孩子不光感知文质兼美的句式,更是加深对文字的理解。紧接着用读来进一步体悟字里行间的味,意。值得注意的是教者在这个环节中对孩子朗读的指导。
接着,从“奇怪”二字出发,把“不确定”三字融入进去,用步步追问的方法循着一个奇怪的足迹走进文本。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思维得到了最大的开发。让孩子跳出固定的思维方式,挖掘文本中还没有开发出来的“奇怪”。
最后,也是文本的高潮部分,就是种树人说的那两段话。在这里教者反其道而行之,用一个“骂”字引领,我要骂他懒,骂他没文化。这一骂,其实是教者的高明之处,退一步让学生去理解。师骂,生不许骂,那不许总得有空理由吧。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领悟了道理。不硬塞理,而让学生从小事中去悟理,还真是授之以渔哪。且在这个过程中渲染了一种热烈的气氛。其实在看到这个过程中,我当时有种疑问,教者要学生骂种树人没爱心,没良心合不合适呢?这种教学方法与我倡导的文明课堂相不相违悖呢?……后来,我越咀嚼这段实录文字,越觉得有意思。也让我释然了――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孩子在课堂上获得了愉悦的感受,并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就是好的课堂,幸福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