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感受青春语文

(2018-07-16 17:09:03)
标签:

杂谈

分类: 教育类
http://s1/large/006oC9rLzy7m4X34xeaa2

                                   
       早些时候,我就听到“生命力课堂”这个说法。苦于只能听于耳朵,却不能全心的领会。到底什么是生命力的课堂?今日听完全国“青春语文”倡导者――王君老师的一堂线上《文言文学习的秘密》后,如拨云见日,不说是大彻大悟嘛,最起码有了一点认识。
        “青春语文”,给语文加的这个修饰词,可以看出教育者对语文的一种极度的爱。语文于她,是一个充满青春活力的孩子。这个孩子永远有一种向上的生命力。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看看她如何带着学生探索充满生命力和灵性的语文,看看她身为语文老师的活法。
        从她线上这堂《文言文学习的秘密》课,我们可以窥见一斑。
       首先,看她如何从古典文学中发现语文的机密:选取《三国志》中“孙权劝学”、“鲁肃与吕蒙结友”、“濡须之战”几个典型故事作为教学材料,在我们常规教学――语用的基础上,淘出了隐藏在文本深处的秘密――语言的非暴力沟通。且看这样几种沟通,以及它所遵循的原则。
         “孙权劝学”故事中,孙权说服了吕蒙,让他开始读书了……从孙权的劝说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孙权之所以劝学成功,是因为他运用了语言的非暴力沟通中的一种――不生气,目标下沉。这就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上级和下级之间的沟通艺术。
        “鲁肃与吕蒙结友”的故事,鲁肃开始的骄傲,吕蒙的引力,以及吕蒙为了建立这段友谊,他首先在心态上、精神上、智力上的奉献(不生气),研究别人缺什么,而我有能力给他什么。结友的成功是因为他运用了语言的非暴力沟通中的一种――不生气、研所缺、给所需。孩子们就能从中体会到同级之间语言沟通的艺术:首先做到不生气,一生气就失败了。关键是研究别人缺少什么。然后还要有能力给予他所缺少的这部分。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的话,就能成为一起进步的朋友,会源源不断地产生一种不断生长的正能量。
        “濡须之战”故事中,当所有人都站在吕蒙的对立面,面对自己处在个体对群体这样一种劣势中,吕蒙成功的劝服了孙权,最后达成了共识。从这段劝说的艺术中,孩子们意识到下级和上级之间的交流艺术――不生气,有理据。哪怕所有人反对,也不要轻易怀疑自己,坚持自己认为对的。
        最高潮的部分就是英雄和英雄的交流。教学者选择了三个小故事:一个是濡须之战前期,曹操成功了,孙权失败了。失败了的孙权毫无气度,而曹操是怎么反应的,曹操说了一句“生子当如孙仲谋”;第二个小故事是孙权淘气。孙权写给曹操的信中充满了挑衅性和侮辱性。面对孙权的挑衅,曹操很听话,曹操说“孙权不欺孤”。一步步调动了孩子的历史知识、语文知识和心理学知识去分析曹操为什么这么说,从而说明曹操是一个成大事的人――有大智慧、大胸怀。首先他能做到不生气、夸对手。第二个就是曹操具备会过滤的能力。通俗一点说,就是我们在与别人沟通的时候,会有很多信息拥向我们,有的信息是很让人生气的,但是一个胸怀大的人,他的能耐就在于他能够把那些不好的因子给过滤掉,只留下能够让他成长的,能够让自己做事成功的那点信息,哪怕只有一点点。曹操就是这样的人物。第三个是曹操不生气,当儿戏。不在乎孙权这些小把戏,而是把精力放在干大事上。
        最后,教学者给孩子们做了一个小结叫做――优秀者的沟通。并且把这种沟通的特点用短语式的语言方式呈现出来。
   
        以上是关于沟通与交流的一个课群。构建一个这样的课群,实际上是为了说明我们在面对别人时,会有很多好的表达方式,而这种会说话,会干事的归根结底的东西就是善良。那这个善良的本质是什么?教学者认为善良是一种能力,已经不是一种情怀了。她不仅从宏观主题式阅读(孙权劝学作为一个整体打包处理)上着手,还从局部立体意研读上着手(不是一个整体的去看,片断取材,然后进行同类整合)。教学者在讲“语言暴力对人的伤害”这堂课时,她将要构思:如何将一堂品德式的课运用语文课式讲?如何落实到这语文的言语功能和生活智慧的功能?于是她就进行片断取材。然后整合了吴敬梓的《范进中举》、鲁迅的《孔乙己》,还有林海音的《窃读记》三篇文章,都各自取了这三篇文章中的一些小片段。这样看似三篇各自不相关的文章,却让教学者发现了它们之间的相通点――这三个片段当中集中体现了“语言暴力”的各种各样的形态。课堂上老师引领孩子通过看篇、看层、看句、看词、看点(标点符号)、看意的研读方法;并在每一片断的文字背后,融合自己的解读,运用“课堂点金诗”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老师和学生一起研究这些片断中的细节,语言、标点、符号、微小的神态动作都不放过。就是这样细研,细磨,才让孩子们的心灵在课堂上得到了放飞。
        纵观王老师的课堂教学,我对青春语文的理解是:盘活文字,引发碰撞,擦出(思维)火花,回归生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