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有效课堂
(2024-12-24 14:05:41)
标签:
教学随笔 |
构建有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
摘
关键词:精彩的课堂活动 和谐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课堂气氛
“有效课堂”即为在特定的时间里收获最大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活动。有效课堂的构建,需要师生合作,学生合作。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为主体,教师要多角度、多方位地引导学生,创设教学氛围,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拓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尽力让课堂活跃起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样老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有劲,效果会更明显。那怎么实现这一点呢?
一、加强课前备课,做到有的放矢
备课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尤其重要,要上好课首先备好课。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在新课程教学理念下,教师课前需要全盘规划好上课过程。不仅要备课文、备情境、更重要的是备学生。要考虑学生的知识储备,要考虑教材的深度,力求深入浅出,设计好问题,引导学生跳出课本,步入生活。同时也要备老师,一节高效课堂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老师个性魅力的展现。通过这种魅力去感染学生、“预设”就越充分、越科学,课堂上的“生成”也就越有效、越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自觉去学习。
二、精心设计好导入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前设计好导入语,向来是语文老师上课前精心准备的。一个别致的导入就像一座桥梁,将旧课与新课的巧妙地衔接起来。老师要依据不同的课型来设计不同的导入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用音乐、漫画、故事、小品、诗歌、谜语等导入,就能帮助学生稳定情绪,不自觉地进入其中美妙的境界。例如在教《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时,笔者课前就采搜集了大量罗布泊的图片,有昔日仙境般罗布泊的图片,有如今荒漠惨象的图片,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在强烈的视觉对比中引发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与深思,勾起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为下一环节做好了铺垫。
我上《吆喝》这一篇课文时,通过播放多媒体,让学生听原汁原味的老北京吆喝,增加学生的听觉、视觉方面对“吆喝”的了解,直接让学生进行了体验。然后要求学生模拟几种家乡具有特色的叫卖“吆喝”,一下子学生的情绪高涨,课堂气氛热烈。
上《送东阳马生序》时,就采用故事的形式导入课文,要求学生根据课前的准备,进行刻苦求学的成语故事大比拼。这样学生的情绪高涨起来了,很快进入了主体角色。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以课文题材为依托,开展一系列多彩的课堂活动,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充当活动角色,从而让语文课堂精彩纷呈。这就需要老师预设多种情境,多种形式,比如辩论、表演、视频播放等。这样一些丰富多彩而且有教育意义的课堂活动,不仅是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情感的丰富得以实现的关键,更是人格的完善得以实现的核心。
比如,笔者教《俗世奇人》一文,就设计了如下两个活动环节。一是“朗读课文——说奇人”。请同学们把自己喜欢的情节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如快板的形式、单口相声的形式或者是说书的形式说出来,然后让其他同学点评。活动 中要求同学们注意语气、语调、神态以及动作,来突出人物性格,并做到声情并茂。二是“合作探究——学奇艺”。语文活动设计:拜师学艺。听了以上几位同学声情并茂地话奇人,相信大家对他们也产生了兴趣,如果文中的奇人现在要招徒弟,你最想跟哪一位奇人学艺呢?并说说你的理由。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深入地感知了人物的形象,并把握了文章的内容。
再如:在教学《小石潭记》时,就可设计了如下两个活动环节。1、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感受一下来画一画小石潭,然后谈谈自已的创作思路,鼓励同学们大胆发言。2、走近小石潭:我来写一写,说一说。请同学们用 “小石潭真——!”的形式描绘它。一堂课的内容丰富,学生的兴趣就盎然。同时学生们借助这些活动似乎看到了作者孤独的身影,触摸、感受到了作者凄凉、愁苦、孤独的心情,自然而然地与作者的感情形成了共鸣,这样一堂课就达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四、改变评价方式,建立和谐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课堂的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精神的共鸣、行为的契合的过程。课堂上,教师娓娓诱导,学生凝神深思,师生间形成灵犀相通、融洽和谐的教学氛围,这样就达到了语文教学的出神入化。教师面对知识层面不同的学生,需要洞察每个学生心理的细微变化,及时肯定学生的每一点细小的进步,及时纠正他们的每一个细小的过错,以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作为语文老师,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忽略了对学生闪光点的肯定,甚至用不合宜的语言去否定学生,这样会影响教学效果。另外,从我们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知道,学生对哪门功课感兴趣,一般都是从喜欢这个老师开始的。所以,在平时,要努力地走进学生的心灵,让学生亲近你,形成一种和谐的关系,这是提升课堂效果的最好保障。所以教师要摆正好位置,切不可居高临下,要走进学生的心灵,热爱学生、信任学生,发扬民主,建立新型良好的师生关系, 自然就形成了积极的课堂气氛。
五、 要利用电教手段,拓展学生的视野
教学不仅要与时俱进,教学手段也要日趋现代化。充分地利用录音、录像、多媒体等辅助教学,直观形象地绘声绘色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我在教学高尔基的《海燕》时,就制作了动态的课件。过程如下:
1、新颖的导课:请同学们先看一个场景--------这是一个风雨交加、电闪雷鸣、天昏地暗的场景,在这样的天气里,你喜欢呆在哪里呢?(学生答:家里)
但是有一种鸟却总喜欢在这样的天气里,在浊浪排空的海面上穿梭、飞舞,这种鸟叫什么名字呢?通过这雷电交加场面的设置,学生很快进入情景。(投影:海燕翱翔的画面,板书课题)
2、播放朗读录音及出示海燕在大海上飞翔的图片,营造抒情的氛围。从而产生一定的感性认识。
3、投影预设的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与老师一同赏析本诗所描绘的三个场景。
4、板书: 海 燕
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欣赏配乐朗诵的录音,让同学们在相应的意境中得到熏陶,在课堂中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与生活对话。
六、设计灵活有创意的课后作业,培养他们各方面的能力
每节课上完后,为了巩固课堂效果,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以期举一反三,知识迁移,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就要设计了一些灵活的有创意的作业题。作业题不需要太多,但题形要多样化,根据不同种文体的特点,设计出各种各样精妙到位的练习题。这样练习题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就给了学生广阔的空间,拓展了他们的思维,锻炼了他们的能力。
例如在学完《醉翁亭记》后,设计了如下几个课后活动作业:1、假设你是评论家,利用搜集的资料,就文章的某一点谈自己的看法。2、假设你是导游,根据所学将如何介绍醉翁亭的景点?3、假设你是文学家,就《醉翁亭记》写一篇读后感或撰写一副对联。这样课后作业加强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拉近了学生与文本、文本与生活的联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较好地实现了教学效果。
又如在教学《吆喝》后,我设计了两道课后题:1、请同学们为一种商品创造一则吆喝广告。2、留心观察在街头商贩吆喝时的动作、神态、语言等,写一个片断描写。200--300字。这两道题新颖别致,学生易完成,乐于去完成。各方面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以上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点微浅的看法,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我们发现需要充实的内容很多。成功源开积累,效率就是生命,我们只有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在教学实践与摸索中,不断地积累经验,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探索、创新,不断地寻找更有活力的教学途经与方法,使语文课堂永远充满魅力,使学生们不再觉得语文学习枯燥无味,这样的课堂才是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