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教学的思考
(2024-12-24 14:01:27)
标签:
教学随笔 |
摘
关键词:初中语文
引
阅读是学生个人语文核心素养的积累,对学生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认识世界、完善自我意义重大。如果说阅读是倾听,那么写作就是表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倾听与表达同等重要。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应该相辅相成、配合进行。本文将对“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教学”的教学理念进行分析阐释,并提出一些更好地进行这一教学实践的策略探讨。
何为阅读?何为写作?阅读和写作之间除了表达形式的不同之外并没有明显的界限,是不可分割的两部分。脱离了阅读素材积累的作文如同风雨飘摇的浮萍,脱离了作文写作指导的阅读就是没有目的的箭矢。将二者完全区分看待的做法是盲目的,是不可取的,是不符合我们的教学实际的。不少语文教师为了应付考试,将两者相互隔离、截然分开,一味阅读不谈写作或抛开阅读空谈写作,学生没有丰富的阅读储备作为积蓄,写不出内容充实意蕴丰富的好文章。这样做一方面失去了语文阅读教学应有的魅力,另一方面也让作文训练处在了一种低效和无序的混乱局面。
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积累写作素材
丰富的阅读素材能够让学生在写作时有话可说。很多学生由于没有足够的素材,拿起笔来无话可说,表达的动力不足表达的欲望降低,久而久之害怕写作。素材的积累是写作活动中很重要的前期准备阶段,没有足够的素材积累,就像是一座高楼没有坚实的地基,虽然高却岌岌可危。许多学生费尽心机的去找《素材大全》《作文素材库》之类的书籍,而忽略了语文教材这一最好的写作素材。教师首先要通过课内阅读教学来指导学生进行素材的积累,并且要注意在不同的问题中素材的积累方式也是不一样的。学生可以摘抄教材中优美的词句、语段,可以利用教材选文写好读书笔记,还可以分类整理材料构建材料库等等。统筹谋划,一切为以后的写作训练服务。其次,仅靠在课堂上积累素材是远远无法满足日常写作的需求。我们传统的教学不成功的原因就在于未能更好的从教学的主体出发,未能充分发扬这种内发性的精神。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具有叛逆的身心发展特征,这一阶段的学生不能强制性教学而是应该疏通引导为主。一个平淡的课堂是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制灌输的知识在掌握理解的效果上,远远不如学生主动去探索获得的多。教学中,我不仅安排一部分课时指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还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去亲近自然融进社会。我认为只有通过外部的力量触发学生的个人思维,让学生在欣赏文本、阅读名著、体验生活的同时有所思有所悟,进而产生表达的欲望。通过课内外阅读和实践活动,学生增长了见识,陶冶了情操,增添了感悟,如同发掘到了写作的源泉,游刃有余的这些素材转化为自己的文字,改变了无话可说的尴尬局面,作文水平切实得到提高。
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写作技法
一篇文章如果只会将积累的素材和优美的语言段落生搬硬套上去是不够的,仅有辞藻堆砌的文章虽然表面光鲜但却空洞没有灵魂。在拥有了丰富的写作素材的积累后,教师可以通过阅读教学让学生掌握相关的写作技巧,灵活地将这些元素串联起来,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语言组织,表达自己的观点,写出比较完美的文章。在写作技巧的培养上,教师首先要通过题材的选取来进行技巧的探索。例如,在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课内文章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可以通过讲解让学生产生共鸣,引导学生在进行选材的时候可以注意选取平凡生活中的小事,将这些事情写得细腻感人,让文章以情取胜。也可以当堂让学生进行回忆,找出身边的小事进行模拟训练,并通过课堂分享与教师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写作兴趣。
选材确立后,就是思维布局。在阅读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作者的写作内容和文章布局进行分析,了解作者对不同素材是如何进行取舍与详略安排的。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指导学生以“他人之技”攻个人之文章的过程,我们要指导学生充分学习他人的写作技巧。比如,在进行说明文写作指导的教学时,我们应该先让学生阅读《昆虫记》等说明性的文章。在阅读教学课堂上,教师设计针对性很强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探究,适时进行方法引领与点拨,有意识地强调说明文写作的思维布局与注意事项,以便下一步写作训练的开展。
有了选材和写作布局后,还需要注意一些写作技巧。例如,修辞手法的适当应用能够让文章显得精致不落窠臼。《春》这篇课文中有许多句子运用了修辞手段,将要客体的外在形象以及内在特征完美的表达了出来。让人能够感受到这春草绿地诱人,也能够感受到满满的春意。这些直观细腻的感受都得益于良好的写作技巧。教师应该重点指导学生对这些写作技巧进行分析与总结,并在自己的文章中借鉴与应用,学生作文语言表达时就不会显得苍白无力。文章也会变得有血有肉,富有感染力。
三、“天下文章皆可变,万物合一得始终”——激活创作思维
叙事性课文中有很多作者特意留出的给读者以想象空间的地方,为了培养学生理解、思维和想象能力,我们可以让学生对这些留白进行续写或对某些内容进行改写。通过对原文本的研读,学生可以深入地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和思维历程,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合理的想象,开展有梯度的续写或改写训练,学生会兴趣盎然,写作欲望高涨。客观上也为学生将来的作文提供了字数上的保证。因为在现实的写作中,有不少学生为凑齐六七百字伤透脑筋,可是对于有针对性进行这种训练的学生来说,哪怕是写几千字也并非难事。在文本的激荡中,他们会激发出表达欲望和创造思维,实现一种全新的行文思路,自成一派,充分体现了一种“天下文章出自一人”的豪迈。例如鲁迅《故乡》一文中,有的地方就采用了留出想象空间的行文思维,那么在这里就可以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填充、扩写。练习在文本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细致的话语将闰土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地表现出来。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对闰土凄苦境遇的理解,准确地把握人物形象,从中感受作者情感变化,深刻领悟文章主旨,也能锻炼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四、“我手写我心,真情出文章”——唤醒写作情感
写作是一个“以我手写我心”的过程。为了达到让学生的作文表达真实可感的目的,在平时的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创设体验情境,唤醒学生的生活记忆,激发起情感的共鸣。有了这些准备与铺垫,作文时学生就能准确而细腻地表达自己所想要表达的情绪和感情,写出朴实真挚、生动感人的好文章。在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中,作者从我们生活中容易忽略的小事作为文章情绪表达的出发点,让人感受到真切的父爱。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可以通过这篇文章来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能力和表达情绪的念头。在对相关的真实生活的话语和场景进行有效认知后,培养自己的真实表达欲望,将这种真实转变为写作的欲望和写作素材。这样,掌握了情感表达的方式并在写作实践中创造性地予以运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写作能力的提升。
总而言之,通过对初中语文教学的研究后,发现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是能够很好地互通,形成有效互动的。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不应该是单一孤立地进行,而应该是多角度全方位的有机整合,尤其是阅读与写作的整合。我们语文教师应该积极地转变自身的观念,充分认识到阅读和写作的紧密联系,将写作教学渗透到阅读教学中,让课文阅读指导写作训练,又通过写作训练促进课文阅读,读写结合,和谐统一,全面提高学生读写能力,实现语文教学的双赢局面。
参考文献
[1]田雪云:《探究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的有效结合》,《写作(下旬刊)》2017年第4期。
[2]匡菊招:《如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写作》,《语文教学通讯》2016年第7期。
[3]廖伦姬:《初中语文文本阅读渗透写作指导策略》,《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6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