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4日
(2024-12-24 13:51:23)
标签:
教学随笔 |
初中现代文教学点滴谈
摘要:自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以来,我国初中语文教育不断完善传统语文教学工作中的不足,并对其语文各项教学问题进行挖掘和修正,力争不断优化教学模式来保证语文教学质量。其中,现代文阅读作为初中语文教育的典型模块,其问题的挖掘和修正便十分重要。究其原因,现代文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初中生的语文综合能力素养。为此,本文就对初中现代文教学中的问题和修正对策做出论述。
关键词:初中;现代文;问题;对策
前言:现代文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基本途径之一,只有学好现代文才能提高语文基础能力素养,并为日后的语文综合能力进阶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古语说“学文如聚沙,学理如筑塔”。砖按部就班叠砌起来就是塔,而沙却缓缓渗透、容易流走、难以聚少成多。这充分说明了语文现代文教学工作要循序渐进,不是一蹴而就的。对于广大初中语文教师而言,其根本任务为找出现代文教学中的问题,从而针对性的进行优化和解决。
一、关于初中现代文教学的问题分析
(一)教学形式缺乏实际效果
我们知道,新课改要求我国素质教育要重点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地位,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力得到激发。纵观当前我国初中语文教育,教师在现代文课堂教学中表面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活动,然而却没有真正实现学生自主探究与思考的有效性。以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通过设问来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欲望,而很多问题的创设并不具备启发性作用,学生在思考、交流和互动中根本无法提升阅读能力。为此,这种看似促学,实际上教学效率极低的问题必须得到转变。否则,学生在这种环境下长期学习不仅不会提高自我对现代文的感知能力,反而会浪费学生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在某次全国范围内的初中生学习情况调研结果中显示,70.2%的学生认为教师在课堂上给自己思考时间使自己懂得了很多的内容,53%的学生认为在课堂上自己的疑难问题很少能或不能得到解决。
(二)课堂缺乏民主性,未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新课改要求初中语文教育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要求而转变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亦应该逐渐融入多媒体教学模式,即教师通过多媒体设备对现代文教学工作进行创新,让学生通过直观的荧幕教学来学习语文知识。然而,很多教师在课上忙于点击鼠标,没有与学生形成密切的交流与互动,并未顾忌学生的反应与感受而直接生成相关问题的答案,这样学生的自主学习思路受到了打断,使得课堂缺乏民主性与开放性。在《心声》一课的教学中,执教者提出问题:“文章表达了怎样的心声?”学生在台下的讨论不够充分,教师没有及时对学生进行引导,而是直接公布正确答案让学生参考。虽然这样的教学方式提升了课堂推进效率,却降低了教学质量,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1]。
(三)教学内容设计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
现代文教学设计需要问题导入,良好的问题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热情和文章教学切入点。然而,很多教师在课堂问题设计中过于繁琐,没有根据学生的心理诉求进行合理的问题数量设计,内容过于繁琐杂乱的问题设计反而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与质量。例如,在《端午的鸭蛋》这篇文章教学中,某位初中教师拉拉杂杂设计了大概10个问题,而其问题可以归类为“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和“感受作者的乡情”,这样不仅能够突出文章的重点,还能让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阅读。教学内容涉及和问题的创设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是当前初中语文现代文教学工作中的常见问题,唯有及时优化这一主干问题才能及时保证语文教学工作质量的提升。
二、优化初中现代文教学的有效路径分析
(一)强化对学情的分析,保证教学内容的高效性
在任何科目的教学工作中都应该将学情分析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推进,初中语文现代文教学同样如此,教师不能一味的向学生灌输现代文知识,在教学中要时刻铭记学生在课堂中处于主体地位,其教学内容一定要以学生为中心,并根据学生的心理诉求进行分析研究,唯有深入研读文本,将学生所需求的内容进行传授才能切实提高现代文的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对现代文的理解能力远在学生之上,并能通过阅读直接领悟文章的中心思想,倘若教师以自身对文章的理解去设计教学任务便很难提升教学质量[2]。例如,在周先生的文章《说“屏”》中,很多教师的教学思路是让学生寻找文章中关于“屏”的内容,而这样的教学引导方式只能让学生机械的从文章中找字和句子,并不能让学生在阅读中领悟到作者对“屏”的感情。而现代文阅读中应该注重教授学生怎么写以及为什么这样写?为了能够提高学生的归纳能力,教师的问题可以更改为“屏之为屏的根本特点是什么?”此外,教师还可以在这篇文章中引导学生区分“屏”与“屏风”的区别,并结合原文进行修改,这将会对学生的阅读与写作有着很大的帮助。
(二)教学内容涉及要符合学生的心理诉求
现代文教学要重点培养学生的文章鉴赏素养,文章鉴赏能为语文课堂营造出浓浓的“语文味”,并以此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品味现代文的方法有很多,如朗读、抓关尖刺、分析标点符号与“陌生化”语言现象等。还有一种方法叫做“换调增删”,即删除原文所表述的内容,将改动后的内容与原文比较,并对改动后的内容进行细细品味。例如,在《端午的鸭蛋》教学中,作者用较为平淡的语言对文章进行描述,从平淡的语气中又能感受到作者那种不平淡的思乡情节,这种表达方式能够充分体现出现代文的美学价值。文章中对“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 ”删改后变为“端午早晨,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挑,蛋是可以挑选的”通过这样的表述更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作者那种喜悦之感。此外,这样的表述方式更符合学生的心理诉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适当的利用此种教学方法推进教学工作,从多意境的营造中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激发学生的自主思考积极性[3]。
(三)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接受美学理论认为,读者对文章进行阅读之前,其大脑并不是一片空白的,而是有一个“欲成图示”也就是阅读文学作品前优先在脑海中形成一种理论框架,这种理论框架能够为学生的阅读打下坚实的理论结构。而学生的阅读期待则需要教师去激发和唤醒。在现代文教学中,教师要可以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去激发学生,通过引导和激发让学生对现代文学习的热情不断高涨,并乐于自主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创设的目的不仅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更在于提高学生的读书热情和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在现代文学习中感受到真正的乐趣所在,打破传统现代文教学的冗沉课堂气氛。需要注意的是,现代文情境创设一定要具备科学性与合理性,教师要切实根据学生的心理诉求进行安排,保证其情境设计符合“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原则,即能够通过某一场场景设计让学生联想到其他内容,这样设计的前提需要学生认真的阅读教材,从而寻找问题的突破口。
结语:综上所述,现代文教学中的问题修正一定要从点滴做起,循序渐进的对学生的教学任务进行规划,并从教师和学生两者之间找出问题存在的原因,进而针对性的对其优化和解决。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其要优先提高对现代文教学的重要性认识,并找到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推进现代文教学任务。教师要充分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而保证现代文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淑雨.从审美教育视阈现初中现代文教学[J].语文教学之友,2017,36(07):10-11.
[2]梁碧云.初中语文现代文教学如何实现“教少学多”[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7(10):5.
[3]李苗.初中现代文教学困难与应对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9(06):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