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何体现诗的美感特质

(2024-12-24 13:48:51)
标签:

教学随笔

如何体现诗的美感特质
摘要:诗歌是一种独特的具有美感的艺术形式。在中小学语文课本上,诗歌作品的数量也成增多的趋势。那么在日常教学中,该如何体现诗歌的美感特质呢?本文结合《综合性学习——古诗苑漫步》的教学实践,从诵读、炼字、画意和吟唱四个方面来分析这一问题。
关键词:美感特质,诵读,炼字,诗情画意,吟唱
陆机在《文赋》中说“诗缘情”,强调了诗歌的创作是源自于诗人情感的波动。钟嵘在《诗品》中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行诸舞咏。”可见,诗歌的创作,都是以艺术家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审美感受为其发端的。而人的情志的变化无外乎大自然和人世间的变迁而引发的:
如刘禹锡游九华山,写下了“奇峰一见惊魂魄”,赞美它是“造化一尤物”。谢眺从层台累榭瞭望自然风光,写下了这样的诗句:“不对芳春酒,还望青山郭。”说的是陶醉于自然美景,都不想喝酒了。而杜甫初登泰山,也发出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的感叹,更是表达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足见自然美有着何等巨大的感染力量。沧海桑田,或升迁,或贬谪,或重逢,或离别......更能引起人们情志的变化,如杜甫的《春望》,面对着沦陷的都城,断壁残垣,野草疯长,彼时的热闹繁华已不再,长期的战争使得物不是人已非,此情此景,诗人自然而然地想到远在鄜州妻儿,也更会想到国家名族的前途。而亲人团聚之难,民族前途的渺茫,又让诗人愁苦不已。李白在《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里也说“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这些诗句不仅完美地抒发了作者的情感,更是富有美质的审美反映。
那么,面对如此具有美感的艺术形式,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该如何体现出诗歌的美感特质呢?《左传》中记载了襄公二十七年赵文子对叔向说“诗以言志”。孔颖达说“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正义》)那么可以说诗歌的美感特质的本质就是情感美。而诗人又是从诗歌的节奏停顿、精炼字句、诗情画意、音乐声韵等方面来抒发自己的情志。下面我就从教学《综合性学习——古诗苑漫步》时设计的一些环节来谈谈诗词教学中如何体现诗的美感特质。
一、声情并茂诵古诗
古语说:“诗非读不足以明其志。”诗歌如果不读的话就不能明白它所抒发的情感。可见,诵读在诗歌教学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那么,我们该怎样诵读呢?
首先,字正腔圆,读出诗歌韵味
古典诗词,特别是唐代以后的格律诗词,特别讲究韵律感和音乐感。在朗读过程中必须字正腔圆,才能读出诗歌特有的韵律美感。以《江雪》为例,一二四句押韵,全诗平仄交错运用,节奏平和优美。
其次,划分节拍,读出诗歌节奏
古诗词节奏可根据表音和表意两方面来划分。如果根据表音来划分,古诗最基本的节奏单位一般是由两个音节构成的,五言诗可分为两顿,三个节拍;七言诗,可分为三顿,四个节拍。如果根据表意来划分,五言诗可划为一顿,两个节拍;七言诗,可分为两顿,三个节拍。以柳宗元的《江雪》为例: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前两句是根据表音划分,后两句是根据表意来划分。
第三、知人论诗,读出诗歌情感
读诗歌还要讲究抑扬顿挫,语速语调要跟随着诗人的情感起伏进行变化。这就要求我们要了解诗歌创作的背景,诗人创作时候的心境。
柳宗元创作《江雪》是在他被贬永州司马的时候。表面上是永州司马,实则是被地方官员看管的“罪犯”,没有自己的官署,只能是寄居在龙兴寺的西厢。从同时期创作的作品来看,大多表现了被贬谪后的悲凉与孤寂。这样看来,《江雪》这首诗借渔翁表达了诗人的孤傲清高与孤寂悲凉的心境。
一、二句是写景,读的时候语速需平缓;三、四句是抒情,语速应稍快,语调慷慨悲壮。
二、细细咀嚼品古诗
古典诗词篇幅大多短小,字数不多,但大多蕴含丰富、意境深远。所以在教学中不仅要指导学生整体读诗,也需要字斟句酌,细细品味。
唐代诗人卢延让有诗云:“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苦吟》)古代诗人们为了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可谓煞费苦心。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品读一些炼字的表达效果。
在课堂上,我用多媒体出示了几组诗句,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自由品味。如诗僧齐己曾写过《早梅》诗,其中有句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其友郑谷将“数”改为“一”,你觉得哪个字好?为什么?学生能够通过提示得出结论,“一枝梅”更能体现出“早春”之早,还更能表现出诗人突然发现梅花时的惊喜之情。然后我又继续引导学生,北宋文学家王安石的《咏梅》诗,其中“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中的“数”能不能改为“一”,为什么?学生通过讨论,“一枝梅”不具有普遍性,不能体现出梅花“凌寒独自开”的顽强不屈。
这样的品析,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了古典诗歌的美感。有时候抓住诗歌中的炼字,能够帮助我们更准确地体会诗歌所抒发的情感。比如《江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中的“孤”、“独”二字。
三、别出心裁赏古诗
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我国古典诗歌一向追求诗情画意,不只是王维,还有很多诗人的名篇佳句,每当我们吟味它,总觉得那么新鲜,总觉得意趣无穷,真切如画,而情志又自然流露于其中。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前三句用白描的手法,选取秋天黄昏特有的景象,在夕阳的照射下,枯藤、老树、乌鸦、古道、西风、瘦马,组成了完整的诗歌意象,营造了一种萧条悲凉之境。而小桥、流水、人家,则又是另一组诗歌意象,营造了一种温馨祥和的气氛。在这样两种气氛交织之下,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了诗人的羁旅之苦与思乡之情。读者在吟诵这首小令的时候,在潜意识里,随着诗人的笔触,脑海中浮现出一幅生动的画面,进入了再创造的领域。境界的再创造,是审美活动的高级阶段,是在审美活动中实现审美情感的飞翔,陷入幻想状态,给读者以极大的审美享受和满足。
古典诗歌提供的可以说是一个“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意象,补足那些空白、无穷的内涵,使意象在自己的脑海里成为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得到重建。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一定要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品读诗歌的过程中,发挥联想和想象,构建出一个个完整的艺术形象,去探索诗情中的画意、画意中的诗情,也许会对诗境的美认识得更真切。
四、醉花听月唱古诗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从这里可以看出《诗经》是配有乐曲来吟唱的。而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说法,主要理由是诗词声律运用不一样:“盖诗文分平仄,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现在流传下来的宋词、元曲一般都有词牌名、曲牌名,比如《清平乐》、《声声慢》、《渔家傲》《天净沙》等等,说明了在当时这些词曲都是用来吟唱的歌词。
由于没有音频记录仪,古代乐曲的传承方式大多是口口相传,到现在基本遗失殆尽。
当然,我们现在对于古诗的吟唱,可以用今人为古诗谱的曲子,这样不仅可以在演唱中体会诗歌的韵律美,还可以感受古代诗歌与现代元素结合创造新的魅力。
如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是其夫赵明诚北上做官时所作,此时李赵夫妇二人新婚不久,却又避免不了长期分离。全词抒发了对丈夫的思念之情,也表达了丈夫离开后的寂寞寥落之感,足可以看出夫妻二人伉俪情深,相隔两地的相思之苦“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苏越根据词的意境给这首词谱曲,曲调低回婉转,恰如其分地表达词人所要抒发的情感。
1920在当时的《音乐杂志》上刊登了一首曲调,当时所配的是元代诗人萨都剌的《金陵怀古》。到1925年,杨荫浏先生对这首琴歌进行改编,并配上岳飞的《满江红》,曲调苍劲悲壮,淳厚有力,与《满江红》所表现的激愤、昂扬和壮烈的情绪相得益彰。
在唱古诗的时候不仅可以给古诗词配新曲,还可以对古诗词进行再创作,创造出新的经典。比如琼瑶女士填词林家庆谱曲的《在水一方》,就取材于《诗经》里的《蒹葭》篇,最初在电影《在水一方》中由高凌风、江蕾演唱。后经邓丽君翻唱,广为流传,成为了新的经典。
我们在教学中不妨尝试着为不同的学生个体提供舞台,让学生根据已有的词曲来吟唱,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让音乐老师或学生自己谱曲,根据对诗歌的理解,或低回婉转,或激情澎湃......
这样不仅展示了学生的特长,也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诗歌的韵律美。
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孕育了中华古典诗歌这一独特的具有美感的艺术形式。正如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诗者,吟咏性情也......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像,言有尽而意无穷。”
古典诗歌作品瀚如烟海,其美感仅用这样的一篇短文不足以说明万分之一二,只能是结合这样的一次综合性学习提出自己浅薄的看法。我也会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去发现诗歌的美感,和学生一起在古诗苑漫步,品味古诗,享受古诗带给我们的美的熏陶。



参考文献: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