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2024-12-24 10:55:37)
标签:

教学随笔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要:想象力是思维探索的翅膀,是一种极其可贵的思维品质。语文教学中想象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关键词: 想象力    感悟     表象    启发     创新

  言:

想象力是人在已有形象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想象一般是在掌握一定的知识面的基础上完成的。 想象力是在你头脑中创造一个念头或思想画面的能力。语文是一门想象时空极大的学科,如何在新时代下培养学生对于语文这门学科的想象力呢?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在教学中采取各种手段,抓住各种契机,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一直从事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工作让我感受到,要想学生的想象力充分发挥,就要求我们不断的进行教学创新,尝试各种途径来培养孩子们的想象力。

要积累学生丰富的表象

    在语文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材,通过多种途径有意识地诱导学生去体味、观察、比较,以储备丰富的表象,启发学生展开思维,在学习语文中在头脑中再创画面,这样就能让在、学生理解内容,体会情感,老师上的轻松,学生也学的快乐。

1.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充分张开想象的翅膀。实践证明,,民主的、自由的、宽松的教育环 境最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个性、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想象能力。,学生才会尽情展现自己的风采。 如我在教学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我播放了配乐朗读,然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给学生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充分想象课文描写的情境,茅屋,抱茅而跑的孩子们,透风的屋顶,屋里的雨水,破烂冰冷 的被子,穷困潦倒的杜甫与不谙世事的小儿。这是一副让人心酸的画面。让学生以脑海中的 画面进行联想:“一根稻草都要,而且是群童’ ,这说明什么?”学生马上会想到贫困” , 再一点拨,想到安史之乱后民不聊生,天下贫困的整个局面。群童正是因为家境贫困,才会 当面为盗贼” ,抱走那些今天视为垃圾的茅草。那么假若你是诗中的主人公 , 面对茅屋为秋 风所破 , 屋漏又遇连阴雨的凄惨情形 , 你会怎样想呢 ? 在学生的想象情境中来感悟诗人首先想 到的不是自己 , 而是天下寒士的冷暖 , 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怀?先天下之忧而忧 , 后天下之乐而乐,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情怀昭然纸上。从而深刻地理解作者的情感,触动学生而使其受到教育。

2.引导学生精读优秀诗文,重视课内外材料的联系组合,充实表象,并使之在学生头脑中有深刻而完整的印象。如学了有关流水描写的诗句:“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碧水东流至此回”;“春来江水绿如蓝”;“黄河流水鸣溅溅”;“桃花流水鳜鱼肥”;“黄河远上白云间”等等,我要求学生进行比较阅读,领会诗人借助流水表达出的不同的感情和景物并形成对水的各种表象。通过比较阅读,学生意识到,正是由于诗人对水有了整体、充分的认识,所以可从大小、冷暖、颜色、气势、速度等方面来塑造文学形象,表达不同的感情。
   3.采用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手段辅助教学,增加学生对事物的表象。如教《小桔灯》,要求学生尝试着做盏小桔灯,体会其朦胧的、桔红的灯光,从而理解小桔灯的象征意义;教《看云识天气》,配以挂图帮助学生认识云的种类、形状;教《望天门山》,借助幻灯投影图象,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天门中断楚江开”的雄奇景象和“孤帆一片日边来”的壮丽景色。
    4.布置课外活动,让学生有目的地去直接感悟实物形成表象。如写小作文《梅》,先告诉学生梅的性格,如高洁、凌霜、傲雪等;再让学生比较陆游《卜算子·咏梅》词中“零落成泥键作尘,只有香如故”和毛泽东《卜算子·咏梅》词中“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所表现出的梅的不同个性,引导学生思考。同样是借梅抒情,何以如此不同?其中极为重要的原因是作者思想感情不同,因而对梅的表象也就不同。然后再布置学生进行课外观梅活动,让学生去仔细观察,写出自己心中的梅。还有就是兼用多媒体教学添了课堂的生动性与直观性,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加强语言训练增强学生想象的表达力
   学生的想象活动是在语言的调节下进行的,语言始终都在指导和改进着形象形成的过程。有了丰富的表象,还必须借助于语言对表象进行分解和综合,加工改造形成所需要的新形象。如果仅有丰富的表象而无丰富生动的语言,就象“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学生的想象将永远停留在直观、表面的水平上。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切实抓好以下三点:
   1.语言熏陶。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体会准确遣词造句的表现力量。如辅导赏析《荷塘月色》,讲到“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一句时,引导学生对这一“泻”字细加咀嚼、推敲,又以“流”和“淌”字与之比较,学生意识到用“流”与“流水”有重复之病,用“淌”又会引起有声的感觉,而月光是无声的,这里的意境是极宁静的,所以,用“流”和“淌”都显得意味不足,唯有“泻”字生动而传神地将那片清澈的月光展现在读者面前。
   2.教学用语准确、生动。教师准确、生动的言语示范对学生语言训练起着重要作用。如分析一篇洋溢着细腻情感的散文时,我通常先以抑扬顿挫的语调朗读全文,以声音来吸引和感染学生,使学生领略其语言美,品味描绘的意境,再加以分析。对于某些抽象的材料难以用语言描绘时,我尽量运用贴切的比喻、比较,使语言形象化,帮助学生准确、轻松地理解讲课内容。
  3.学会表达。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对所想象的描述,要求条理清楚,语言生动、流畅。如教《沁园春·雪》时,要求学生根据词中的描绘,在头脑中再造出一幅祖国北方冬天的景象,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有同学这样描绘:祖国的北方,到处是寒冰封地,大雪纷飞;绵延不断的高山被雪覆盖着,登高望远,雪中的群山,好似一条条银蛇在翩翩起舞;被白雪覆盖的秦晋高原上的丘陵,从高处望去,好像银白色的象群在奔跑;大山、高峰挺拔耸立,好像要和天空比高低;等到雪后天晴之时,那火红的太阳照耀着白雪覆盖的大地,阳光冰雪相互辉映,显得格外娇艳壮丽……通过再造想象,学生不但锻炼了想象能力,而且由于语言的调节而提高了想象的水平。
  三、注重写作训练培养学生“表象重组”能力
   想象决不是表象的堆砌,而是按表象的自身规律“重新组合”,是一种严格的构思过程,受思维活动的控制、调节、支配,与敏锐的观察力密不可分。因此,培养学生想象力可从观察入手,进而分析,再进人想象。如作文教学中,让学生根据一幅画面内容是一位小姑娘悄悄趴在地上聚精会神地看几只蚂蚁和一只瓢虫的图画,发挥想象,写一篇童话或者故事。先要求学生仔细看清蚂蚁数量、队形和走向,然后启发学生设想蚂蚁与瓢虫之间将会发生什么事——爆发一场殊死战斗,战斗的结果一定是孤单的飘虫不敌越来越多的蚂蚁群,瓢虫成了蚂蚁的盘中餐。还可以想出许多蚁群凯旋而归、庆祝胜利和饱餐的情节来。学生激发了兴趣,想象丰富,写作起来便得心应手。又如诗歌教学中,由于诗歌困于篇幅,往往是点到为止,不能展开而留下空白,即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体会这“意无穷”,必须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加以补充。如白居易的《卖炭翁》,写到“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就结束了,诗人并没有写出卖炭翁在炭被抢走后会如何反应。这时可引导学生想象老翁可能产生的言行和思想活动,进行续写,也可对叙事诗进行全文改写,写尽卖炭翁的辛酸、悲苦。
    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启发学生想象,甚至可以创设情境,提供联想线索,来促进学生进行想象。知识得到牢固掌握,能力达到扎实训练,语文教学质量得到迅速提高。

 

参考文献

[1]李景阳 :《语文教学论》

[2]孙素英:《初中语文有效教学研究》

[3]石义堂 李金云:《初中语文有效教学模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