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暖意·激活力·显丰实
(2024-12-24 10:54:09)
标签:
教学随笔 |
送暖意·激活力·显丰实
——用“三度”打造语文教师精美的课堂教学语言
宿松县城关初级中学
摘要
关键词
一、调控语言的温度,传送课堂的暖意
课堂教学语言的温度是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在语速、语调、情感等方面呈现出的高低快慢浓淡变化。温度恰当的课堂语言,能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不断得到调节,从而达到声与情的融合,音和与意的统一,让学生听起来悦耳顺心,精神振奋。于是 学生在教师的语言引领下,以更浓烈的兴趣投身于学习交流之中,不断地为课堂传送暖意。
那么,语文课堂中,教师如何调控教学语言的温度呢?
首先,要调控好情感。教学语言不是教师单方面的输出,而是师生取得情感上的共鸣和心理上的契合,做到情理相融,通情达理。唯有如此,教师的内在情感才会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直接地感染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教师不能饱含深情,其语言必然苍白无力。因此,教师要做到情动于衷,形诸于言。也只有含蕴情感的语言,才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才能体现语言的温度。不过,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不能不顾实际情况,刻意提升教学语言的温度,一味追求慷慨激昂、轰轰烈烈。如果这样,那将是一种单方面的煽情,是对主体反映的漠视,造就出的是课堂的浮华。在语文课堂中,教师的情应由心而出,由景而生,是与审美对象共鸣之后的迸发,与课堂主体的心灵互动之后的倾泻,它不是架空的、虚生的。而情的外现,因教师的个性特点,其语言形式和风格也是迥然各异的。有的含而不露,娓娓道来;有的淡而有味,如一品清茶;有的惜言如金,却能一语中的,意味无穷。一句话,语言中所带的情感,只有适合自己的个性,才是最好的,其语言温度才是最恰当的。
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的情感温度,体现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的各式语言上。例如课堂评价语,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课堂表现期望教师予以赞赏。然而,不少教师在评价学生的精彩表现时,常常以“很好!”“你真棒!”这类语言来回应。教师是赞赏了,但这种赞赏是廉价的,显得单调而笼统,缺乏针对性与激励性。那么,学生需要怎样的评价,怎样的评价又是最合时宜的呢?比如,“你是个有同情心的孩子,你的朗读很有感情,若能读得再低一点,慢一点就更棒了。”这样的评价语,激励中带着指点,赏识中蕴涵委婉的批评。这样充满爱心、饱含智慧的话语,如同琼浆,滋润着学生的心田。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用饱含情感的真善语言,会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赏识自己,把握改进的方向,以饱满的热情参与课堂;使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是一项充满快乐、富有成就感的趣味性活动;也使课堂教学在民主氛围中更加契合新课程理念,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良性互动。
其次,要把握好语速、语调。语速要适中,快慢要得体。太慢会造成语言的拖沓,课堂结构显得松散,学生注意力难以集中;太快,如同“连珠炮”,剥夺了学生接受和反馈的时间,学生就难以融会贯通,因为学生从“入乎耳”到“着乎心”得有一个咀嚼消化的过程。语音过高,会增加学生的不适感;语音过低,需要学生长时间有意注意,二者都会让学生产生疲劳感。只有语音高低适度,强弱适中,轻重得当,缓急协调,并能与要表达的内容相一致,加上富于变化的语调,才会有助于学生准确地理解文本,达到教学的最高境界。又如,教《回延安》时,可用稍高的语调,稍快的语速,稍轻的语气,让学生体味到诗人回到故乡时的激动与喜悦;教《登幽州台歌》时,可用低沉的语调,缓慢的语速,深情的语气给学生展现凄楚悲凉的意境。
二、装扮语言的靓度,激发课堂的活力
语言的靓度,简而言之,就是语言的美度。孔子云:言而无文,行而不远。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应当别具一格,其好比靓女的亭亭玉立,丰姿绰约;恰似俊男的潇潇洒洒,风度可人,显示着优美动人的诱力,行如流水的活力和荡气回肠的魅力,将学生带入美妙意蕴的境界,使学生渐入广袤无垠的语文天地。啰嗦拉杂,土得掉渣,遣词造句不符合语法规范的语言以及“嗯呵”的口头禅,甚至不文明,低级庸俗的语言等都是不美的,都会给课堂教学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语文教师教学语言不仅要“音美”、“形美”、“意美”相统一,更要讲艺术性,要让学生从中获得美的享受,从而激发课堂的活力。要装扮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靓度,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精致典雅。课堂教学语言首先在遣词造句上要斟酌,拧干教学语言的水分,力求措词精当,用最简炼的语言表达出最丰富的内容。大凡名师,如魏书生,上课伊始的三言两语便使学生精神为之一振。为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决不能目中无人,说话漫无边际。课堂教学语言要力求精准简洁,要在最短时间内取得最大化的语言效果。其次,要优美动听。教师要善于巧妙地运用新颖、贴切的修辞,恰当地联系实际,使教学语言更具体更形象。请看《安塞腰鼓》的一段教师教学语言——好一个安塞腰鼓!鼓声隆隆,铿锵,激昂!鼓声隆隆,雄浑,刚劲!是谁孕育了这雄健的腰鼓?是谁擂响了这不屈的腰鼓?站在辽阔的黄土高原,我真想说:西北汉子,你不愧为一个汉子!你在贫瘠的黄土高原上演奏的是一曲不屈的生命之歌!同学们,你想说的是什么?放声地说出来吧——在这里,教师语言多用短句,句式排列整齐,感情饱满。活脱脱一个《安塞腰鼓》的仿写片断,火辣辣的一段安塞腰鼓!感情的激发、语言的运用都在这里得到了实现。这种语言才是有靓度的。反之,若教师语言过于冗长复沓,拖泥带水,甚至土里土气,必然造成语无重点,索然无味,学生生烦生厌,这样的语言哪里还谈得上美。
第二,妙语连珠。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追求优异的成绩,不但同我们教什么有关系,而且同我们怎样教和怎样引起学生的兴趣有关系。”优秀的语文教师总能依据语文学科特点,借助汉语言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因而,语文教师要用自己的智慧光环,连珠的妙语点亮学生心灯,运用课堂教学语言这个工具,有意识地在新知和旧知、课内与课外之间架设桥梁,将与文本有关的诗词典故、奇闻逸事、影视画面等带入课堂,使教学内容以一种非纯文本的形式出现,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课堂的奇妙多姿。当然,教师幽默风趣、诙谐睿智的课堂语言,是为了给学生欢悦的同时,促使学生深入思索,绝非只为博学生一笑。因此,课堂教学语言的有趣仍然要服务于其传道受业功能。
三、涵泳语言的厚度,彰显课堂的丰实
课堂教学语言的厚度,是指语言教师根据课堂情境及实际需要,为了让学生的思维、想象力等得到均衡协调的发展,其教学语言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文化、思维等底蕴的厚薄程度。语文教师要成为学生和文本相联系的纽带,引领学生揣摩文本,使之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寻找相通相融的节点,串联起来,组成丰富厚实的生活画面。同时,通过想象加以补充,让具体形象在头脑中得以鲜活。因而,笔者认为,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要涵泳厚度,需要注重两点:
第一、有个性化的文化品味。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就应该是浸润了文化品味的个性化语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把握,用自身的感受和方式去处理文化,创造出一种跳动着自我脉搏的文化品味的语言奉献给学生。学生受到教师语言的文化点染,获得语言的浸润与文化的陶冶,从而产生对教师的接纳并折服,产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许多名师都能通过解读、吸收和借鉴,从文化艺术熔炉里拣拾对其教学有用的活性词语,嫁接到课堂教学中来,嬗变成为其个性化的语言模式。比如,于漪老师善于从戏剧、电影、绘画、音乐等各种艺术中学习语言。“线条”、“脸谱”、“光感”、“中镜头”等术语,是她课堂教学语言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仅使她在课堂上词采飞扬,而且重要的是形成了她澎湃着一种磁力的充满着浓郁文化氛围的个性化教学语言。
第二、有层次化的思维张力。语言的厚度通过语言内部的张力来体现,不仅仅依靠言辞的精到,而且需要诸多外在因素的支撑充实。在课堂教学中,用语言创造情境,促进思考,激活思维,则彰显了教师语言的厚度。那种“启其疑,引其思”的点拨语,就能看出语言的层次性,体现教者思维的张力。例如,学习杨绛的《老王》,如果提问:本文记叙了关于老王的那些事?作者一家又是如何对待他的?学生很快就能找出答案。但如果换一种问法:如何理解文末“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学生不能马上回答,就会产生一系列的疑问:“我”为何幸运?老王的不幸表现在哪里?“我”为何对老王这样的人产生愧怍之情?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学生不仅理清了事件,而且读懂了人物,对文章的主旨也有了更深的把握。这样的提问,就充分展现了教师语言的思维张力。教学语言引而不发,让学生“自去理会、自去体察、自去涵养”(朱熹),甚至用想象开掘文本的空白点,则涵泳了厚度。
总之,语文课堂中,教学语言的温度、靓度、厚度体现了语言的声、情、色、味,让课堂摇曳多姿,美不胜收。精美的教学语言,必定爽悦学生之心目,挑逗学生播撒人文的种子,扬起思维的风帆,激起求知的欲望,从而使教师的教学语言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