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何在语文天地中彰显学生个性

(2024-12-24 10:52:44)
标签:

教学随笔

如何在语文天地中彰显学生个性


内容摘要】阅读教学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是阅读教学的价值和作用的最根本体现,也是阅读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探求有效的方法与途径,以促进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  个性化  自主性  教师角色  课外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自主阅读,是指“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自学从某种意义上讲,能使学生个性获得解放,能充分发挥学生创造思维的潜能。自主学习是教学的本质,语文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提升学力。阅读教学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是阅读教学的价值和作用的最根本体现,也是阅读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探求有效的方法与途径,以促进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提高。

一、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自主阅读奠定基础

  1、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学生的阅读量仅局限于语文课本的几十篇文章是远远不够的。《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九年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0万字。可现实上,大部分的学生把更多的时间花在了电视、网络上,再加上学生课业负担较重,也没有充裕的课外阅读时间,而且农村地区的孩子还缺少书源。针对这种现状,我们语文老师必须加以正确的引导,并能尽量为学生课外阅读创造条件,我在实践中做了如下努力:第一,同步推荐书籍。在语文教学时,当学一篇课文时,根据实际情况,向学生推荐同类的或同作者的作品。例如:教学《丑小鸭》时,我就推荐学生提前读《安徒生童话》,让学生提前进入学习情境,为自主阅读提供必要的知识积淀。第二,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学生是很喜欢参加各种活动的,因此,创造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能享受到阅读的乐趣,感受阅读的重要性,从而更进一步激发他们的阅读热情。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我布置学生自己找伙伴,自导自演课本剧,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还提高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2、注重阅读的读思结合。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的读,还要引导学生怎样读。语文课程标准说过: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如果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没有 “思”的参与,那么学生读到的只会是单纯的无意义的“字”,只有边读边思考,才会透过“文字”,理解文字所表达的意思,体会文字所蕴含的感情,读出自己的心得体会和见解。

 

3、不动笔墨不读书。荀子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应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可见,语文学习中积累是非常重要的。俗话说:“好记忆不如烂笔头。”因此我们语文老师要引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读书笔记没有固定的格式,写法也是多样的。可摘抄精彩的句段,优美的修辞等;可用自己的语言把书中的主要内容归纳出来;还可写自己阅读后的心得体会,逐步养成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同时也在无形中学生的语言能力,习作时也不用担心学生下笔难了。

   二、允许个性化阅读,更充分的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就像通常所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他们对文章的体会和感受也是各不相同的。我们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发掘这种不同,激发学生的感悟力,而不是只求一个千篇一律的统一答案。所以,可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个性特点,引导学生进行选择性阅读,允许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允许学生得出不同的结论,使各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阅读实践,有机会展现自我,有机会享受成功的快乐。例如在学习《伤仲永》一课时,我在最后总结中说:“本文的作者借事说理,以方仲永为实例,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他认为,仲永正是没有得到后天的教育,才导致了才能的衰退。你们说后天的教育对成才真的那么重要吗?成才的关键是什么?”刚问完,同学们就议论开了,有一吐为快之势。我说:“大家先整理一下自己的思路,接下来我们结合课文内容,联系实际对‘成才的关键是天资聪慧还是后天教育’这问题分成两种意见展开讨论,看哪种意见有道理。”持天资聪慧是成才的关键的同学举例证明:“中央电视台曾播出的痴呆儿聪聪没有学过音乐却能上台指挥交响乐演奏。这不是他有这方面天份的原因吗?还有莎士比亚、高尔基未读完小学却成了伟大的文学大师。可见,天赋是成才的关键!”。而另一方也提出了小学课本里曾有过的童第周,反驳道:“童第周在学校里曾因考试不及格差一点被赶出学校,后来经他勤奋刻苦,成了有名的生物学家。还把当时生物界的尖端课题攻下了,实现了他‘外国人能做的事中国人也一样能做’的愿望,为中国人争了一口气。这不说明后天教育(努力)在成才中的重要性吗?”在争论中双方都做到了观点明确、论据确凿,有一定的思辩水平。在同学们辩论的继续深入后达成了一致正确的认识:成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天份)。在教学过程中,允许学生有个性化的见解就给了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学生在各持己见的辩论中充分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和参与教学实践的快乐时,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师大胆放手,学生踊跃动手,真正体现学生主体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大胆鼓励学生自学,尽量减少教师讲解的时间,把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放宽到最大程度,只有在学生自学不能解决或者学生的解读出现原则性误读的情况下教师再讲,这样才能有效培养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例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学习的程度确定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可以利用课本上的单元提示、课文导读、课后练习等确定学习目标,甚至确定老师的教学方式。例如我教《羚羊木雕》时,学生一致要求由他们登台表演课本剧,因为他们觉得这篇课文道出了他们的心声,贴近生活。在课前的准备过程中,他们充分自学了课文内容,始终处于一种兴奋的学习状态,课堂上学生们合作默契,争相上台,人物刻画入木三分,表演得惟妙惟肖,这样的教学效果比教师的讲解要好得多。我们不要刻板的认为只有自读课文可以让学生自学,讲读课文一定要讲,其实不然。像《藤野先生》这样复杂的课文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学。我在课前让学生查找鲁迅先生和藤野先生经历的有关资料,再由学生自读、复述,学生对于文中人物、时代背景有了全面的掌握,阅读课文自然水到渠成,这远远比教师的讲解要好。关于本文的主题思想这一复杂问题,到底是表现鲁迅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还是藤野先生的优秀品质,亦或是两者兼而有之?教师千万不可单干包干,一定要鼓励学生展开小组讨论,在激烈的辩论中,学生不仅对文本有了再次的熟悉,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四、教师要正确定位自身角色

在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中,特别是在学生参与阅读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时,学生的思维就难以控制在一个基准上,可能会导致“课堂非常热闹,效果却不理想”的尴尬境地。因此,学生自主阅读时少不了老师的穿针引线,老师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遵循“紧扣文章中心”的基本原则。凡是被选入新课标下人教版教材中的课文,都是一些经典文章,立意深刻,中心明确。作者为了阐明观点,抒发感情,一定对文章的内容进行了精挑细选,并且结构严密。对文内的语言进行了修辞炼句,对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作出了独具匠心的安排,而这些都是为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服务的。因此在阅读的过程中,师生都应从作者的心理出发,揣摩作者的用意,最终体验作者的情感。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围绕爱国主题,精心挑选了五篇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体裁的文章,但有着非常明确的爱国主题。

  第二,遵循“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原则。在阅读教学的实践中,要时刻引导学生关注积极向上的情感和态度,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全面发展。正如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所指出的那样:“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他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在阅读教学的实践中,以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为出发点,提出“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精妙,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而这种“情感体验”和“有益启示”,只有使学生将文章内容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才会产生真正的思想共鸣,才会得到真正对自己有意义的知识。

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把握住新课标的要求,只要我们在打牢基础的前提下有目的地进行训练,循序渐进,就一定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