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
(2024-12-24 10:51:33)
标签:
教学随笔 |
浅谈初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思考与探索
摘
关键词: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常态化,探索
引
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核心要素是“活动”。既然是活动,我们就要重视它的综合性、有效性、科学性、明确性。当前,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开展,在有效性上并不乐观。教师对语文综合性活动没有抓手,不知怎样有效催化学生实践综合性活动的兴趣,以至于形成语文综合素养。
为此,笔者根据近十年对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的思考和探索,并发起组织教育同行注重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的课程设置、教学、开展,在不断反思中形成经验,在研讨中,发现问题,剖析弊端,及时采取有效的对应策略。
一、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学习的现状
语文学科与现实生活关系紧密,又是最有情趣的学科,语文的人文性、科学性、工具性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因而语文教学处处渗透着人性美的光芒。语文素养形成大致经历词语积累、语言合理表达和篇章结构意识建构、文化思想意识的成形等阶段。新一轮的课改,倡导学生在学习中主体地位,极力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提升创新意识的实践能力。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作为语文学科是不可或缺的。然而这种实践活动现状怎样呢?
1.初中语文实践活动目的性不明
其实,小学中年级大多数学生就可以接触一些内容浅显和故事性强的注音读物了。就具有自主阅读能力,在智力发展上开始进入快车道。而初中语文教学在承担义务教育的责任同时,又要面临为高一年级学校输送合格特长人才的任务,再加上教学考核、考评、考绩的社会导向的指挥棒,有明显的功利性,也成了制约了初中语文教学难以突破的瓶颈,尤其是农村初中语文实践活动,有时变成一种空中楼阁的奢望。
2.初中语文实践活动随意性较大
在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学习的自觉性、灵活性可能没有激发出来,反而被制约,抑制,呆滞。在语文学科的课改中,真正体现工具性的特点,成为学科的亮点。在教材单元教学安排中,综合性学习也与识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密不可分,形成了语文一项综合能力。诚然,毋庸讳言,农村初中开展综合实践性活动课,随意性大。让语文实践活动面临临渊羡鱼,甚至是极其尴尬境地。
3.初中语文实践活动缺乏常态化
据笔者了解,发现农村初中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开展情况不容乐观,出现敷衍的局面,即使开展了,也是形式,敷衍塞责。究其原因,语文教师对此认识上存在偏差,认为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只不过是新瓶装旧酒罢了,如手抄报、课本剧、搜集摘抄等,不能成为教学的常态化。
“语文课标”明确指出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开展,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对学生的合作探究、创新精神的培养,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何让综合性实践活动学习转化为能力呢?根据所处的环境,利用当地特有资源优势,挖掘校本教研潜能,把当地的特有资源作为学生学习提升语文能力的平台,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践行,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诚如是,语文教材的综合性学习内容的安排是理想化设计,单元综合性学习设计了许多的环节,是逐个落实到位,还是“杯水理论”呢?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随机应变地开展活动,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要求课堂形态发生适应性改变
语文课标指出,要有强烈本地资源意识,去开发利用。教科书所涉及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要有意识地适合本地实际,自主开发利用。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才能发掘的潜能,才能激发新鲜活力,才能可持续有序地发展。
激发现有课堂的活力。那么,这种综合性活动有哪些适应性改变呢?
1.课堂实践活动呈现学习的特性。
学习是终身的,一切教育的行为,包括语文课程实践活动的教学行为都要作用于学生追求学习习惯的改变,行为的改变、语文素养提升和学习能力提高。一切学习活动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基础,以学生的实践为主,学习活动的有效达成是靠学生体验感悟为主。
2.学习方式改变呈现活动的特性
综合性实践活动学习的基本意识形态是以活动为载体。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带有主动性,需要听说读写演的综合训练,按照单元教学行为,调控学生学习。有了这些实践操作引导,学生学习在活动中摸索出了适合自己、提升自我的路子,终身受益。
3.课堂实践活动呈现探究的特性
学习突变是思维活动,语文实践活动更突出其特点。当前课堂教学气氛沉闷,不能积极主动提出有探究性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真正启动学生学习思维,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只有课堂注重创新思维培养,才能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课堂实践活动呈现合作的特性
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中,主体探究形成初步认识。在课堂实践活动中,教师合理引导是关键,分小组围桌合作、交流、探讨,形成合力,点拨疑惑,彼此在思想碰撞,认识上形成共鸣。这样的小组交流,带有问题的导向性,定会有实效性了。
5.课堂实践活动呈现回馈的特性
教学中要建立分层教学的课堂,把探讨的问题进行分层分组,根据学生的问题和思维发展状况,进行随时调整教学思路。引导学生到思维的定式,回馈的教学效果令人心动,就会水到渠成,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就在悄然培养中提升了。
6.课堂实践活动呈现爱的教育特性
我们的文化有源远流长的底蕴,历史悠久,人文思想史迹有很大优势。家乡的特产,风土人情,家乡的文化艺术节等,都可以引导学生爱家爱国的好素材。在课堂的实践活动中,提供学生展示交流家乡美的舞台,让学生喜悦地道出家乡的风情。这样的课堂实践活动,学生定能激发爱家爱国又能达到培养综合素质的作用。
7.课堂实践活动呈现积累素材特性
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在此过程中,激活学生学科知识储备,多元化,大融合,达到融会贯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又能改变学生厌学畏难情绪,尤其是写作中缺乏素材,激发了主观能动性、创造性,一石三鸟,又激发了学生写作热情。
三、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注重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综合实践活动学习要在指导学生搜集整理材料,但是,不能仅仅让课堂变成学生传声筒、变成搜集资料的展示柜,要引导学生在交流中,积极开动大脑,结合素材,说出自己的观点,说出小组交流意见,形成带有意向性的思想。这样学生的思维品质就在交流中培养起来了。
以综合实践活动为平台,结合语文学科自身特点与学生生活体验,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主线,整合其他学科资源,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在进行课堂综合实践活动前,要做好有效的准备活动。
1、查一查。组织学生到当地图书馆、阅览室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当地人文风俗,地理概况。调动学生课后动手动脑的积极性,形成积累储备的素材。
2、问一问。针对搜集的民间资料,组织学生深入有经验的农家,或者咨询当地有资深博学的长者,考证事情的原委。
3、访一访。涉及当地名人,知名人士,在搜集的网上资料的同时,组织学生带着采访提纲,搞社会调查,靶向性寻访,带着问题开展系统化调研。
4、搜一搜。组织学生在网上搜集与语文实践活动相关联的主体材料,找出有关细节性问题,相互研讨,去伪存真,形成客观科学真实的材料。
5、听一听。组织学生到当地村社或者人流密集的场所,咨询了解民间传说和奇闻轶事,勘误订正,形成客观真实材料,同时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就是大语文。
6、评一评。在语文实践课堂中,教师紧抓实践活动主题,激发学生思维,有的放矢组织学生开展有效讨论、评论,形成一种思想意识,增强学生思辨的语言思维能力。
四、中考时注意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呈现的类型
综合性实践活动的学习具有综合性特征,在语文学科能力发展中体现出听说读写演等多种语文综合实践能力,在学生的个性成长中体现出学习生活和生活经验的综合。通过有效的语文活动课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愉悦地感受到语文妙不可言的乐趣,乐中求学,探索语文学习规律,提高语文素养和人文涵养。
1、专题性综合题。解答这样的题型,指导学生慎重审题,紧扣活动的主题,明辨题目指向性要求,在观察和提炼中还要注意组织语言提高应变能力。如实用性写作类的专题性综合题,按照要求或写广告词,或拟写对联,或启事,或书信,或条据,一般要求简明扼要,有新意,格式合理。
2、融合性综合题。这类题考题信息量大,范围较广,旨在考查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分析时,找规律,依问作答。如设计一种活动情景,引导学生转换角色,融于其中,根据自己的生活感悟、体验,思考应向生活延伸,开展多角度发散思维,来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在解决这类题型,要有观点,有条理,言简意赅地提炼要点,紧扣关键词作答。
3、材料类分析题。引导学生把握主干,围绕题目实际情景进行构思、设计和创意。如依照提供多则语言材料、徽章、图片、漫画,要求总结提炼出观点并有自我感悟。在揣摩题意后,明确出题者的主要意图,明晰慎思,严谨细密,力求准确。
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贴近学生,立足实际,把握时代脉搏,紧跟时代节奏,关注学生生活的体验和感悟,关注学生实践活动能力的培养。只要我们课堂教学有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在教学相长中,我们不断思考探索,在思考中不断摸索前行,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实践活动必由之路,我们学生的综合能力一定会得到提高,学业成绩考核定会取得较好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