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村初中写作教学现状及方法
(2024-12-23 17:37:27)
标签:
教学随笔 |
论农村初中写作教学现状及方法
陈新民
(安庆市宿松县广福初中 284594922@qq.com)
关键词:
农村初中
一、农村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现状分析:
1.学生自身的不足。
一方面,农村初中的学生,受家庭和社会环境的限制,活动区域有限,接触的信息有限,参与的活动有限,作文素材资源严重不足,近几年推均各校设立了图书室,稍微缓解了这一状况,但仍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另一方面,艺术源于生活,写作同样也需要写作主体善于观察和积累,只有通过切身的体会才能写出令人动容的文章。在信息化的社会背景下,学生比较喜欢看电视,看手机等一些直观性的快餐类节目,沉下心来看书的学生太少,对于生活的感悟及认知存在较大的不足,因而部分学生在语文写作上非常困难。究其根本,学生缺乏细心的观察和潜心的思考。在可用写作素材有限且阅读量较低的前提下,很难实现自身写作能力的提升。
教师是语文作文教学的引导者,教师的教法比较单一,教学手段有限,取材俗套,语言空洞,如果教师自身对于作文教学认知不足,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也不会对作文教学给予应有的重视,让学生自己看书,缺乏对学生长期的写作指导。
二、农村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方法:
教师可把作文教学渗透在平时每一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之中,以课文的教学来促进学生对文章的写作方法、结构特色、用词用句、主题的表达的理解,从而让学生在作文时有一定的参考,让学生多掌握一些写作的基础知识。比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春》时,教师可以把文章给学生分成三大部分:盼春、绘春、赞春。在此基础上把绘春一节概括成五幅图画: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这样全文的结构层次就一目了然了。比如教师在教语文版上茅盾的一篇课文《白杨礼赞》时,首先,教师让学生掌握它的结构特点,即三个方面写出了白杨树生长环境的不平凡、外部形态的不平凡以及精神品质的不平凡。作者采用象征的手法,自然由物及人,写出它更深的含义。由此,让学生试着模仿这篇文章,写出类似的文章。于是,教师可以给学生出几道作文题题目。如《枫叶礼赞》《梅花礼赞》《泥土礼赞》《青松礼赞》等,目的是让学生明确写作的顺序,把握写作的结构,掌握这种写作的方法。又如教师在教学老舍先生的名作《济南的冬天》时,可以让学生读完全文后,细细把握文章结构,学会作者安排结构的高妙。老舍先生写济南的冬天,主要是写到济南冬天的山水之美。山写到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水,写出了水的色、清、亮的特点,全文按照总分的结构安排情节。于是让学生由此迁移,写写如《我的故乡》《故乡的冬天》等为题的文章,让学生真正理解并学会运用这种结构安排情节。
通常情况下,作文的写作过程分为以下几个步骤:第一,用心观察周边的生活、周边的事物;第二,积累生活经验;第三,从生活经验中筛选与本次写作有关的信息;第四,加工这些信息。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在观察中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中处处是作文素材,大千世界,有写不尽的人、事、物、景,生活是海洋,并不缺少素材,缺少的是发现的眼睛。教会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力求写实。所谓观察,就是用眼睛去看。要远“观”近“察”,事事留心,时时注意,并养成一种习惯。首先,要明确观察的对象,其次,指导学生运用各种感觉器官去细致深入地观察,提高观察质量。如指导学生观察菊花时,首选通过视觉了解菊花的形状、颜色、姿态;然后通过嗅觉,闻到它的花香;再通过触觉,摸到它的实体;再通过味觉,尝到它的滋味;最后,要求学生带着情感去观察,当学生观察完之后,教师要让学生投入到实践写作中,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能打动人。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观察周边的事物,养成观察生活的好习惯,从而为学生日后的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创新,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4.培养学生能力,累积写作素材
在初中语文学习中有很多学生对写作都有着畏难心理。产生这种心理的根本原因就是学生严重缺乏生活累积,没有足够的写作素材,无法有条理地组织成文。因此,只有妥善解决上述两个问题,学生才能够从根本改善写作水平。在累积写作素材方面,学生首先可以从教材入手,不仅要熟悉教材中的课文,同时还要充分地利用阅读材料进行阅读;其次,学生可以适当地选择课外文章来进行阅读,教师在必要的时候可以给予一定的指导,如名人名言、优美词句等,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仿写、扩写等,日渐积累写作素材;最后,最为重要的就是学生在进行随笔训练的时候要注意观察生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熟悉的家庭、学校生活等事物开始观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进而得到与众不同的内容与素材;另外,教师还应该教授学生观察的方式,如要做到全面、细致地观察,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在观察的时候要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观察。当学生累积到了一定的写作素材后,自然就能够行云流水地将自己累积、观察所得组织成文。
5.在教学中,加强学生写作手法的熟练运用,训练他们的写作思维,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写作手法是写作的根本方法,可以说是写作的灵魂。写作方法属于艺术表现方法(即: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也含表达手法(技巧),常见的有: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首尾呼应(也叫前后呼应)、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正面侧面、比喻象征、借古讽今、卒章显志、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渲染、动静相衬、虚实相生,实写与虚写,托物寓意、咏物抒情,插叙等。老师要想让学生在写作上有优势,除了让他们多阅读多积累外,还有一个方面,加强他们常见的写作手法的运用训练。像对比、欲扬先抑、象征、借景抒情等手法,只要书本上讲到的,教师就举一反三,让学生多了解。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学习《阿长与山海经》,其中运用到了欲扬先抑的手法,作者由对长妈妈一开始的厌恶甚至害死我隐鼠的憎恨,到为自己讲长毛的故事、买来渴望已久的《山海经》后的敬意,直至后来的怀念与祝福。于是,教师就可以把运用该手法的课外文章《荔枝蜜》《行道树》的情节给学生讲解,然后要求学生先模仿一篇,再创作几篇。注意,一定要多写,只有量的积累,才能彻底把握写法,才有质的飞跃。当学习《海燕》中的象征手法时,可以让学生多读读茅盾的《白杨礼赞》,把握其象征手法,再用象征手法多写写文章,这种写作手法就能熟练掌握运用。只要把所有的写作手法都把握,写作思维就渐渐形成了,文章构思就有了雏形。
总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农村初中要全面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既需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之养成良好的作文习惯,又要语文教师教学方法。只要我们潜心研究,汲取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提高写作教学质量的新途径,相信必定会有“柳暗花明”的一天。
参考文献:
著作类
【1】黄星:
《初中生记叙文写作中的叙事问题研究》,【D】
文章类
【2】顾之川:
《中学写作教学的基本任务》,【J】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08(08)
著作类
【3】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版社,2007.
文章类
【4】申权:
文章类
【5】王晓蓉 杨锐:《对当前中学生作文状况的思考》,【J】.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