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感培养的研究
(2024-12-23 17:34:23)
标签:
教学随笔 |
关于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感培养的研究
摘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语感培养,研究
引
在我们生活实践中,语言是个体间沟通交流最为直接的方式,也是人们应用最为广泛的交往工具。在生活中人们所开展的沟通交流活动,需要借助多样化的语言活动,在这些语言组织活动中,个体能够最为精准而恰当的表达内心的想法,与其所具备的语感能力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强化语感培养,切实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保障学生在日常交流过程中能够以最为精准而合适的语言进行表述与传递,引导学生开展更为广泛的人际交往活动。
一、语感的含义及培养意义
1.语感的含义
当前,在语感的概念界定上,理论学界尚未达成一个精准而统一的界定。依据叶圣陶先生所给出的语感含义是指:“对每个字词含义和意味的理解单纯依靠翻字典是解决不了实质问题,需要在实践中重点关注,不断积累经验,这样才能对语言文字产生更为贴切的理解。换句话说,必须将语文文字置于生活实践的情景中去理解和把握,由此才能对语言文字形成更为灵敏的感受,这种感受就是所谓的‘语感’。”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语感是个体在理解和应用语言文字过程中最基础而直观的感受,是个体认识和应用语言的综合素养。
2.语感培养的意义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语言文字的培养与训练关键在于语感的训练。吕叔湘先生也曾提到,“语言教学所树立的首个目标就是提升学生的语感水平。”两位教学学者都十分重视语感的培养,认为语感对学生认识和理解一门语言文字具有十分关键的价值作用。依据我国当前制定的语文课标,将培养培养置于较高的地位:“语文教学必须强化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培养,引导学生更为精确而灵活的认识和应用祖国语言,在积累知识的过程中只能不断强化自主学习意识,以更富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读写能力及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注重学生参与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具备良好的语感。”
1.充分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增强直觉感知
利用语感培养与训练,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对语言文字的感知力和理解力,正像是青年人最初的恋爱过程中所形成的类似“感觉”,看到“落叶”二字就能体会到秋日的萧条与空寂,看到“嫩柳”就会感知到春天的气息和韵味。学生在日常阅读或学习过程中所积累的语言文字十分有限,感知和应用语言的能力较差。语文课本中蕴含着丰富的内容,每一篇课文材料都兼具文质,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如果老师能够充分而有针对性的借助材料进行训练和培养,将会对学生的语感能力带来直接而积极的作用力,相应的思维创造能力也能得以有效开发和利用。
2.训练学生逻辑思维方式与形象思维方式
3.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
4.满足学生交际的需要,提升口语交际能力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感培养缺失的现状分析
1.语感培养的价值和作用尚未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
在语感培养上欠缺必要的理论知识和素养能力上的理解和把握,部分教师并没真正意识到语感培养的重要性。有些教师甚至对语感的概念及相应的培养方法等问题不了解,所具备的认识相对浅显,并且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并没有融入语感培养的内容。
2.教师训练和培养学生语感水平的方法存在诸多缺陷
1.强化语感训练意识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其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促进学生理解与应用语言文字能力的提升,进而对学生的语感进行培养。根据叶圣陶先生的观点可知,在学习语言知识时,需要培养与提升语感能力,进而促使学生感受语言文字能力的提升。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内容,可知开展初中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理解语言文字能力的提升,促使其获得更大的语感,实现更好的思维发展。由此可以发现,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感非常关键。通过培养学生的语感,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与感悟语文能力的提升,实现语文素养的提升,而且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要对学生的语感进行培养,需要对教师培养语感的意识进行强化,促使其对于语感的重要性能形成正确的认识,在语文课程中充分渗透语感培养,综合采用多种方式促使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进而促使其形成更好的语感。
2.朗读领悟语感
在语文课堂上进行教学时,教师需要利用朗读与背诵以及复述等多种方式,促使学生实现语感能力的提升。教师还能借助其他方式,比如多媒体或者示范朗读等方式,让学生正确的认识朗读,并先模仿,然后学会如何进行朗读,以促使其朗读能力的提升。在朗读时,也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比如集体读和自由读以及分角色朗读等,通过利用不同的方式,促使学生朗读能力获得极大的提升。并且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准确的把握文章的重点,对于重点内容反复进行朗读,并注意语气和节奏的变换。
3.阅读的感悟培养
根据我国知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先生的观点可知,语文教学的质量并非取决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传授知识的总量,而是在于学生所积累的语言文字以及积淀的语感等。通过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有助于从多个层次理解与朗读课文内容,同时也需要在课外开展大量的阅读活动,通过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学生可以较好的积累语言素材,进而促使其语感能力的提升。
4.语感培养
通过设置语文课堂的教学情境,对学生的感官进行刺激,促使学生更好的融入课堂教学活动中去,进而对教学活动进行完善。在实际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对问题与语言情境进行创建,以此给学生带来新鲜感,吸引其全身心的投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去。在此情况下,课堂教学的效率会得到极大的提升,学生的语感能力也会得以迅速加强。教师还可以充分使用各种教学设备,比如多媒体等,创设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情境,进而促使语言文字向图片与影像的方向进行转化。通过这种方式,课堂教学的情境会更加的活泼生动,学生的求知欲在此情况下也会更加的浓烈,而且学习知识的心情也会更加的轻松愉快,也能更加深入的了解课文的内容,从而获得更加深刻的情感体验。
5.注重实践,增强语感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鼓励,给予其设定情境,鼓励学生将其情感与思想用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在表达之前,学生要在特定时间内,将自己的语言组织好,进而更加准确连贯的表达自己的语言。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语感以及语言表达能力都会得到极大的提升。所以,在实际开展语文教学时,教师可以灵活的使用教学的形式,可以组织学生表演话剧或者辩论赛以及分角色表演等。在这些丰富多样的语感实践活动中,不断促进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升,以对其语感进行培养。并且在实际教学时,教师还要寻找切入课文最为恰当的点,灵活的设计有助于活跃学生思维,引导其更好的学习和练习口语表达。
对于语文教学而言,其主要任务就是促进学生语言与读写能力的提升,而语感对于语文能力的提高非常的关键。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尤为重要。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学生语言感知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有针对性和有目的的教学方式,引导其更好的感受语言文字的深刻内涵,有助于培养其语感的形成,更好的理解与应用语言文字,进而实现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并且教师要为学生应用语感创造有利条件,对其反复的进行训练,并鼓励其坚持应用,最终实现其语感能力的形成。此外,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会影响学生的语感能力,所以,教师要不断丰富知识储备,促使自己的文化底蕴不断提升,进而在实际教学中,能起到言传身教的效果,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语感。
[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267,268.
[2]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3]王汉长.语感新探,新世纪中学语文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275~276.
[4]吕叔湘.吕叔湘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316.
[5]国家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75 ~276.
[6]李金碧. 新课改需重建教学管理制度[J]. 教学与管理,2004(11).
[7]刘连庚.学习语法和培养语感——访吕叔湘先生[J].语文学习,1985(1).
[8]于永正. 教海漫记[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9.
[9]侯瑞丽. 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7(06).
[10]周家万.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感[J].小学生作文辅导,2010(11).
[11]施春宏. 论感和论感培养:兼论语感和论感的关系[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01)
[12]徐云知.语感和语感教学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3]王玉梅.新课改下论小学语文对学生语感的训练[J].教育教学论坛,2011(31).
[14]傅建丽,韩银秋.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与强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