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追问艺术

(2024-12-23 17:31:38)
标签:

教学随笔

千淘万漉虽辛苦 吹尽黄沙始到金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追问艺术


 

  要:语文课堂追问要能让学生对问题理解得有准度、广度和深度。追问讲究艺术,这里例析了几种:由浅入深式追问、追根求源式追问、一张一弛式追问。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 追问艺术

 

追问,作为语文课堂提问的一个常规手段,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成分。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追问是帮助学生在文本阅读中对多种信息进行捕捉、提炼、扩展、整合的有效手段。追问从表面上看可能被误解为对学生穷追不舍、穷追猛打、步步紧逼,其实从是实质上来看,追问是引导学生对所思考的某一典型性的问题进行细致周密深入的思考,以期让学生达到对问题理解得有准度、广度和深度。

作为一种课堂提问技巧,追问不是满堂提问,追问比一般问题更讲究提问的策略和艺术,要围绕需要解决的问题设置好组合式的系列问题,让教学对象中的有效信息都被充分发掘出来,真正让学生逐步解疑,拨云见日。从这些意义上讲,追问重视的并不是对结果的探求,而是关注获得知识和能力的过程,强调学生为获得学习效果而采取的方法和手段。既然追问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被赋以重任,我们就更有必要在课堂教学中讲究追问的艺术。

就我的理解而言,再根据我自己曾经的教学实践,我想追问艺术可以有以下几种:由浅入深式追问、追根求源式追问、一张一弛式追问……

一、由浅入深式追问

在我们的实际课堂教学中,有时需要从事物或文本中找到一个表象,然后由表象引导到内容的分析和领悟,让学生把课文表里的相关信息有机结合起来,对课文有一个较为全面合理的理解和把握。例如教学朱自清《背影》时:

师:背影在生活中处处都有,文章题目是《背影》,那么它一定写了背影,找出文中写多处描写背影的地方。

(在学生很容易的找出文中描写背影的文字部分后)

师:我们日常生活中看上去普通的背影被作者在文中写了多次,作者在向我们表现什么?

生:作者在表现不忘父亲的背影。

师:作者不忘父亲的背影说明了什么呢?

生:作者不忘父亲的背影表明了我对父亲的爱。

师:大家读读文中写背影的部分,读出你最感动的地方,说说你感动的理由什么?

生:父亲买橘子的背影让我最感动,那不是我对父亲的爱,而应该是父亲对我的爱。

师:既然背影里包含了我对父亲的爱和父亲对我的爱,那么我们该用哪一句简洁的话来概括这里面的情意呢?

生:父子情深。

二、追根求源式追问

语文课堂的追问,应该让学生的思维在一个立体的空间里游弋,教师要善于抓住课文阅读的闪光点进行追根求源式般的追问,让学生把自己的思维能自然而然地提升到新的高度,认识也逐步趋向深刻。如教学《出师表》时,为了帮助深入学生了解作者所提的“报先帝”之情,我采取了这种办法进行追问(同时结合了课后习题)。

师:本文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了哪几条建议?

生:提了开张圣听、赏罚分明、亲贤远佞三条建议

师:哪一条建议是最主要的?

生:亲贤远佞。

师:诸葛亮提这些建议的目的是什么?

生:为出师解除后顾之忧。

师:解除后顾之忧可能会让诸葛亮完成什么心愿?试用文中的话来回答。

生: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生:我选用“报先帝和忠陛下之职分”,因为“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也是先帝遗愿。

师:大家还能从哪里看出诸葛亮的报先帝之情呢?

生:诸葛亮自叙本志的那一段。

师:从诸葛亮自叙本志看出他有怎样的想法呢?

生:心中满怀着对先帝知遇之恩衷心感激。

师:诸葛亮将自叙本志的话放在三个建议之后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生:所提的建议完全是出于对先帝的报恩,对陛下的忠诚,而无半点私心。

师:从以上讨论看,诸葛亮多次提到报先帝,是为了以情打动后主刘禅,其实我们也可以理解为让后主刘禅以先帝为念,理解自己的一片忠心、诚心、苦心。

三、一张一弛式追问

语文课堂的追问,在处理较为复杂的问题时,应该让学生的思维有较为宽松的空间,不能让学生喘不过气来,这就要求追问有张有弛,让学生在思维上有一个缓冲,从而能够充分去积蓄能量向问题发起冲击,最终让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水到渠成。如教学《桃花源记》时,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结尾应该是一个难点,所以我采用了张弛结合的办法。

师:渔人想随太守所派之人再次探访桃花源,却“寻向所志,不复得路,遂迷”,这说明了什么?

生: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根本是不存在的。

师:这样一个虚构的理想社会,南阳刘子骥却“欣然规往”,未果而终这说明了什么呢?

生:再次强调桃花源的不存在,是纯属虚构的理想社会。

生:让这个故事变得神秘,充满悬念。

师:(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这里舒缓一下思维节奏)大家知道关于本文的一个成语是什么?

生:世外桃源。

师:文章结尾是写谁去寻找这世外桃源呢?

生:南阳刘子骥。

师:作者是怎样评价刘子骥的?

生:高尚之士。

师:那么我们该怎样总结文章结尾的内容呢?

生:高尚的刘子骥寻找桃花源无果而终

师:高尚的刘子骥寻找桃花源无果而终说明了什么呢?

生:说明了世外桃源虽只是一个理想的虚拟社会,却是当时高尚之士的共同追求。

师:高尚之士中有作者的影子吗?

生:有。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所以提问要把握火候,启发思维。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接受信息进而运用思维加工信息的过程。而课堂提问的目的就在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从而熟练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启发式教学,把握学生心理,引导学生去释颖,使学生在愤与启,悱与发的过程中逐步领会和消化,以达到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例如在教鲁迅作品时,当教师读完最后一句时,同学们都对孔乙己的遭遇深表同情,他们会陷入思索之中,此时我抓住机会发问:孔乙己究竟死于何因?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各抒己见,说出了自己认为可能的原因……课堂气氛热烈,学生的自主性也得到了有效发挥。这样的提问,既启发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又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当然,课堂提问要注意坡度,广度和密度。问题的设置要有梯度,要环环相扣,舞相因,逐步引导学生思维发展,也易于让学生接受。如教授老王时,我设计了三个阶梯式问题:老王是个什么样的人?围绕他写了哪几件事?作者最后的愧怍如何理解?这种问题由浅入深,既注重了学生的学情,又有效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其次要注意广度,针对班级具体情况,让不同学生都有回答的余地,既能抓住要点,又能调动各类学生思考的积极性。采用师生,生生对答的方式,运用活泼的问答形式,学生的参与热情极高,人人参与,个个有事做,问在其中,答在其中,乐在其中。但课堂提问不宜过多,要注意密度,无效的争分夺秒式发问,不如学会耐心地等待,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时间,所以问题要少而精。要善于卖关子,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开启发散思维模式。

总之,课堂上,教师不能为提问而提问,必须围绕课堂教学中心,所问之处,应是教学的重点,难点,不断追问,使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充分体现追问艺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充分展现追问这一教学艺木的魅力!通过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我收获很多,学生也在课堂上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每一位教师,若能不断在实践中得到反思,在追问中探寻每一课的奥秘,定能够让我们精心设计出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从而追问出学生的激情,追问出学生的思维,追问出学生的创造!

当然,在语文课堂实际教学过程中,远不止本文所列举的追问艺术,追问艺术在课堂操作中也是随机应变的,没有固定的公式可循。追问讲究问题的坡度,注意问题的深入性和发散性,对学生的思维起到启发引导的作用。追问只是手段,终极目的是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获取更多的有效信息,要想取得教学的真正效果,重要的是我们语文教师要有一颗永远充满教育教学智慧的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