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季正宏
季正宏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2,443
  • 关注人气: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核心素养下初中语文学习活动设计

(2024-12-23 11:57:07)
标签:

教学随笔

核心素养下初中语文学习活动设计摭谈


 

  要:核心素养对语文教学有引领价值,初中语文教学中,需要关注的是核心素养的培育问题,即核心素养的培育应当以什么为载体。理论研究与实践表明,语文学习活动对核心素养培育有良好的承载作用。遵循学习活动设计要与核心素养有机融合的原则,在设计时寻找学习活动与核心素养的联系点再进行实施,是可以收到预期的效果的。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语文;学习活动设计;有效性

 

跟许多教学理论一样,核心素养也是来自于教育发展国家或机构的研究,经合组织、欧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及美国、新加坡等国家的研究,均给我国核心素养的研究有着积极启发。在这样的背景下,由我国教育心理学家林崇德领衔制定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发布后,我国的基础教育也就进入了核心素养时代。目前关于核心素养的一个基本共识是,核心素养及其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在具体的学科学习中完成,而一个学科的学习活动又是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在这样的逻辑之下,初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显然就要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完成。本文就“核心素养融入初中语文学习活动”这一话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学习活动的设计要与核心素养有效融合

对学习活动的理解是多元的,早有桑代克的尝试错误理论,后有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至现代以来,认知发展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后现代主义下的一些教学理论,都对学习活动予以了不同视角的阐释。笔者以为,作为一线教师,借鉴专家的理论,从学生的学习过程出发去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作出描述,即可成为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的,关于学习活动活动的朴素理解。基于这一思路,笔者理解语文学习活动,就是基于某一具体的学习目标,由学生参与的具有一定程式化的综合性身体或心验活动。

在这一理解中,语文学习活动必须有明确的、具体的目的,必须有明确的活动程序,活动可以是体验性质的,也可以是思维性质的。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这样理解并不将语文学习活动圈定在课堂之内,也就是说在课堂之外只要具有约定的要素,语文学习活动一样可以发生。

有了学习活动作为载体,那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就可以养成,学习活动与核心素养之间或可理解为“肉体”与“灵魂”的关系,学习活动因核心素养而具有生命力,核心素养因学习活动而有所归依。两者之间的融合,当是教师设计学习活动以体现核心素养培育的关键。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品质、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等四个方面,其与学习活动的融合可由下面的教学案例管窥而得:

在《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这一课的教学中,可以设计这样的学习活动:

一是读。学生知诺贝尔奖,但并不知其来龙去脉,读此文可以形成知识基础,实现文化传承(以“新闻的电头”、新闻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等为特征的语文建构与运用等素养不赘述)。

二是思。“钱学森之问”是我国科学研究之大问,初中阶段的学生了解此问,再回读该文,可以知道我国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等方面面临的窘境。

三是构。构指构思,是基于文本对未来的设想,同时教师介绍我国当代的科学技术发展,强化学生对我国基础科学研究的信心与使命感,这也是必备品格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再分析得具体一点,本课教学可以让学生:一是本课可以围绕“首次诺贝尔奖对你有什么启发”进行问题研讨。而学生确实可以在此问题的思考中回答“我知道写新闻稿要注意哪些方面”、“我知道了诺贝尔奖的来龙去脉”、“我想知道我国基础科学研究目前的差距在哪里”等;二是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表达,譬如有学生通过资料查询等方式,能够向同学们阐述什么样的成就才能够获得诺贝尔奖;三是可以择机引导学生的思维指向社会学习。根据前面的讨论,设想自己小组内某一位同学获得了诺贝尔奖,然后根据这则“新闻”写一个新闻稿。

很显然,根据上面的依存关系,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与实施中,核心素养是依附于具体的文本及其解读的,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生成的认识与情感,体现着核心素养的存在。

二、重点寻找学习活动与核心素养的联系点

学习活动是教师根据文本展开的思路,基于课程总体目标对单一文本的教学目标进行确定,然后预设出的学生学习过程。应试形态下,教师关注的往往是本课可能考哪些知识点以及具体的考查方式,因而施力的重点往往是答题技术。而当将教学设计的主线放在核心素养及其培育上时,显然寻找核心素养与语文学习活动的联系点,就成为教师教学设计的一个重心工作。

在《藤野先生》这课的教学中,笔者在遵循上述思路设计之后,课堂上有了这样的一段对话:

师:课文第一段描写“清国留学生”速成班的学生,用了一大段语言,你读此段文字,有何感想?

1:写作手法高明。一路反讽,让人读来很是解气。

师:解气一词用得有意思,你对清国留学生的气是从何而来的?

1:根据鲁迅先生的描写啊,这些学生怎么是这个样子的呢?

2:我不是这么想的,我是透过鲁迅的描写,猜想这些清国留学生身上有着浓重的封建味道,这样的留学有什么用?

师:两个同学的观点不尽相同,大家判断一下两个同学的观点,看有什么思考。

3:其实结合课文后面的描写,我感觉鲁迅先生对这些留学生是怒其不争的,但他个人也无法直接改变这些人,可能正因为这样他才决定用文字作为改变国民劣根性的武器……

4:我还想到今天的人了。(师插话:你的思维很有跳跃性,生笑。)留学应该是为了学习更先进的知识和技术,以服务于自己的国家,留学应该要将发达国家的东西跟自己国家相比,看哪些需要继承,哪些需要创新……

师:说得太好了,我为你鼓掌。本文虽然主要是写藤野先生的,但从一些细节性文字中,确实可以读到鲁迅先生忧国忧民的情怀,其实这也正是这篇课文在教材中历久弥新的原因……

著名语文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教学曾经这样说,“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因此笔者以为,语文学习活动的形式,也要根据学习对象和学习任务的特点而确定。语文活动有听说、阅读、写作、体验活动、探究、综合实践等形式。上述对话可以理解为围绕课文中的一段文字,基于学生的理解与经验进行的一段思想探究活动。这个活动中,学生对文字的琢磨是深刻的,对所描述的“清国留学生”的认识是深刻的,尤其是跨越了时空之后对留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思考更是深刻的。

在这段语文学习活动中,核心素养驻留在学习活动的哪些节点上呢?不妨来分析这段活动过程:语言建构与运用,显然可以由鲁迅先生诙谐且尖刻的描写中体验得到,围绕“头”所用的反讽手法让读者感觉到描写彻底、汗畅淋漓;鲁迅先生本身就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阅读他的文字本身就是一种审视国民劣根性的文化传承,这就意味着带领学生精研一些细节性的文字是有其必要的;围绕文字进行思考的过程,本身就是学生思维发展与思维品质提升的过程(语言是抽象思维的工具),学生的观点意味着思维是有结果的,也体现着学生的鉴别能力与创造性。因此,可以理解这段教学环节中,核心素养在学习活动中寻找到了坚固的依着点,联系是有效的。

三、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取向设计语文活动

研究表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重要途径就是学生的言语实践活动。故在核心素养及其培育的背景下,核心素养及其培育应当成为语文学习活动设计的重要取向。这里可能有三点需要注意:

一是教师在教学中要刻意发掘核心素养的存在。语文学习活动的设计,要站到超越应试的高度,从核心素养视角审视文本、设计活动,并将发掘出的核心素养元素包含其中,要通过教学中的活动或者是教师的语言提醒,去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吸入作为营养的核心素养。譬如上述《藤野先生》的教学中,对那段文字的分析完全可以忽视,这不会影响学生的应试,但事实也证明,一旦引发学生的思考,学生是可以想得更远的,而学生所思所想,恰恰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所需要的。

二是注意选择语文学习活动的主题。核心素养的培育往往发生在主题研究中,一段文字的研读可以成为一个主题,文本作者本身也可以成为一个主题,比如说笔者也以鲁迅先生作为主题给学生设计了讨论活动,以让学生更好地认识鲁迅这个人,这个活动最大的价值,是让学生在课后更多地去寻找鲁迅先生的其它作品并主动阅读,尽管有时解读是稚嫩的,但笔者以为只要开始了思考,总会有价值出来,这个价值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也一定是高度相关的。

三是多进行言语实践活动。这里所说的言语实践活动,是以语言表达出来的具有互动特征的活动,说得通俗一点,就是让学生在小组内“说”。比如说让学生说“如果自己获得了诺贝尔奖”,又比如说让学生说“如果我身处鲁迅先生所处的年代”……这样的言语实践活动,可置学生于相应的情境,激发学生的语言表达冲动,激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激荡学生内心的思想认识,这无论是对于语言建构与运用,还是对于思维发展与品质,都是有促进作用的,而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也可以有机蕴含其中。

总之,初中语文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育是需要载体的,而学习活动就是这样的一个有效的载体,精心研究两者及其联系,对于深化核心素养理解与实施,是有价值的。

参考文献

文章类

[1]方永强.基于核心素养理念下的语文活动设计与实践[J].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旬刊, 2017年第2期。

[2]徐鹏、李倩.核心素养发展取向的语文学习活动设计建议——基于美国经验的探索[J]. 教育科学研究, 2017年第10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