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乡土文化与语文教材的互补性
(2024-12-23 08:41:06)
标签:
教学随笔 |
试论乡土文化与语文教材的互补性
——以宿松县域文化为研究个案
摘
关键词
引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学校都蕴藏着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学校应认真分析本地和本校的特点,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特别是人的资源因素和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生成的资源因素。”
乡土文化一直植根于地方乡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为个体的成长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食粮和动力,可以说乡土文化就是人生的一部无声教科书。研究乡土文化与语文教材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深化学生语文知识间的联系,增强语文教育教学活动的生动性、趣味性和人文性,同时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从地域来看,宿松县坐落在安徽省西南边,位于三省七县交汇之处,通江达海,素有“吴头楚尾”之称,吴文化、楚文化、赣文化在这里融合流变,孕育出独特的乡土文化,是中国为数不多的“诗歌之乡”。比如黄梅戏、文南词、断丝弦锣鼓、民谣、谚语、民俗、山歌等等,都在这里得到奇迹般的兴盛和繁荣。从地方历史来看,宿松因处于中国的东部和中西部结合之处,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多种文化在这里碰撞融汇是很自然的事,这对研究乡土文化与语文教材的互补性也有重要参考意义。在宿松还活跃着一大批发掘、挽救、整理和研究乡土文化的专家学者,例如以祝凤鸣、梅笑东等为代表的乡土诗人、以吴忌、司舜、刘鹏程等为代表的乡土作家,以李曙海、张振华等为代表的乡土文史工作者,以吴汉亮为代表的小孤山文化非遗传承人,以廖里南为代表的挽救宿松乡土文化的地方文化学者等等,这些独特的地方文化现象,也给本文研究以重要支持和启示。
在乡村语文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我们试图通过乡土文化拉近学生与语文教材的距离,尝试探索通过乡土文化去弥补语文课堂教学和语文教材先天的不足,透过乡土文化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语文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切实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我们也尝试通过相关探索,提升他们对乡土对民族对国家的再认识,着力培育学生的荣誉感、归属感和家国情怀,进一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爱国主义精神。
现将关于乡土文化与语文教材互补性的几点探索和浅薄之见试述如下。
一、内容互补
1、与阅读课文互补
阅读课文是语文教材的主体部分,它的编排有其固定的体例和范围,一般会依照认知规律、文体形式、内容共性等等方面进行分类编排,教学内容相对固定,有明确的《课程标准》进行指导。而作为在乡野自由生长的乡土文化,它无拘无束,内容广博而形式多样,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从教学内容与乡土文化的关系来看,他们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以宿松县为例,乡土文化方面的著作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多不胜数,有的几乎可以作为现成的乡土教材使用。如梅笑东的《乡土遗珠》;刘鹏程的《泊湖的密码》;廖里南的《宿松古今纵览》;李曙海的《长江绝岛——小孤山》;吴汉亮的《宿松乡风民俗》;方济仁的《宿松诗词对联选》等著作立足宿松本地文化,对宿松乡土文化进行了一定的挖掘和整合,作了许多开拓性的贡献,亦是宿松乡土文化作品的典型代表。
这些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为学生认识家乡、了解家乡、热爱家乡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学习内容,对语文教材起了重要的补充作用。
2、与作文教学互补
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基本能力的重要途径,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有着不可低估的重要影响。语文教材安排的写作教学受《课程标准》指导,同时也受时间和空间制约,要使学生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因地制宜的写作教学无疑有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对于学生来说,生于斯长于斯,乡土文化的熏陶和对乡土生活的切身感受最容易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也有利于增强他们的写作素养。
英国伟大诗人雪莱回忆自己小时候的生活不无自豪地说:我从童年就熟悉山岭湖泊、海洋和寂静的山林。我与危险结成了游伴,看它在悬崖峭壁的边缘上嬉戏。我曾踏过冰封的阿尔卑斯山,曾在白朗峰之麓居住。我曾在遥远的原野里漂泊。我曾泛舟于波澜壮阔的江河,日以继夜地驶过山间的急湍,看日出、日落,看漫天繁星的闪现。
在宿松县,供写作教学可资利用的乡土文化资源实在不少。地方名胜如小孤山、白崖寨、九井沟、罗汉山、石莲洞、廖河古戏台、钓鱼台水库、严恭石道、凿山仙洞、太白书台、凉亭东山法华寺、趾凤乡刘家大屋、隘口乡罗遵殿故居等等都是开展语文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好去处。民居如养英山庄、罗家老屋、吴家五房屋、贺氏启六公祠等也是激发学生灵感的好地方。
3、与综合性学习互补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的就是要加强学生的课内课外实践能力,提高他们学语文用语文的水平。毫无疑问,乡土文化在课外实践方面为综合性学习提供了广阔视野和活动空间。
以综合性学习——“我的语文生活”(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为例,本单元综合性学习要求开展三项活动:正眼看招牌;学写广告词;寻找“最美对联”。三项活动均与乡土文化息息相关,在引导学生寻找最美对联的活动中,学生回家搜集的对联可谓五花八门,精彩纷呈。有关于婚丧嫁娶的,有庆典祝福的,有明志勤学的,有庙宇景点的,有风景名胜的等等,不一而足。略举二例:
廖河古戏台对联:
罗汉尖,开百代雄风,人品雅从高外立;
廖家河,集千宗祥端,文光喜自艺材来。
注:廖河古戏台建于明嘉靖年间(1552-1566),为宿松县和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黄梅戏活化石”。
宿松小孤山对联:
砥柱中流,回凝长江万里水
奇峰耸立,撑起皓月一孤山
注:小孤山素有"海门第一关","长江天柱","江上蓬莱"之美称。被历代诗家学者吟赞为"长江绝岛、中流砥柱"。
二、功能互补
1、雅俗共赏
语文教材因为需要承载民族文化的传播和育人功能,教材内容选择比较严格,经过层层筛选,多为经典之作,多出名家之手,兼具高度的人文性、典型性和指导性,更多地体现出“雅”的特点。而乡土文化长期存在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通俗易懂是其最显著的特征。
宿松有一首叫《驮背背》的儿歌大概能看出乡土文化与语文教材的显著区别:
《驮背背》
又卖枕头又卖花,一肩卖到外母家,
外母寻我讨肉吃,我寻外母讨马马,
讨个马马十八戏,又打锣鼓又唱戏。
三百饼子三百粑,一肩挑到外母家,
外母寻我讨肉吃,我寻外母讨马马,
讨个马马麻子皮,又好笑来又受气。
注:“外母”,即岳母。“马马”,即“老婆”。“十八戏”,即十八岁。
这首童谣描述的就是哄孩子带孩子玩的日常生活,将儿童的天真无邪展露得淋漓尽致,内容生动活泼,语言通俗易懂,是当地家喻户晓的童稚歌谣。
在形式方面,语文教材与乡土文化也表现出雅俗共赏的特点。语文教材有固定的体例,它的语言大多比较正式,以普通话作为标准语言,书面语较多,经过作者反复打磨,具有高度的典型性;而乡土文化则来源于地方民众的日常生活,甚至与方言高度相关,大多口语化、通俗化,甚至不属语法规范限制。比如,在宿松,“脯胸”和“胸脯”是一个意思,“鸡公”和“公鸡”是一个意思,“闹热”和“热闹”是一个意思,汉字顺序变换后,意思却没变,但这在现代汉语中是说不通的,只有地方文化中才有这种现象。又如,在宿松方言中,“浪东西”是晾晒的意思,“梢(sào)”是速度快的意思,“铎(duó)雨”是被雨淋的意思,“甲甲”表达的意思是姐姐,“憨皮头”是调皮捣蛋的意思,蚊子叫“门虫”,叔叔叫“牙牙”。不是宿松人,对此却可能一头雾水,不知所云。
2、知行并举
语文教材的教学内容由于时空条件限制,大多只能在课堂教学中完成,学生获得的多是间接知识和体验;而乡土文化作为地方文化的一部分,它的内容因为学生对乡土生活有鲜活深刻的体验,有天然的亲近感和归属感,不仅有利于语文内容的深化和拓展,同时也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生成。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广博丰富的乡土文化为学语文、用语文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乡土文化不仅能使语文教材鲜活起来,而且能增强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独特体验和认识。例如,在教学《看云识天气》一文时,我们通过课前收集乡土气象谚语、课中交流乡土气象谚语、课后整理乡土气象谚语,我们发现这些颇具乡土气息的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不但丰富了教材内容、拓宽了学生视野,也让学生对家乡的文化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这里不妨将学生收录的农村部分气象谚语列举如下:“不怕南风刮的大,调了北风就要下”;“朝起红霞晚落水,晚起红霞晒死鬼”;“春东风,雨咚咚。夏东风,一场空”;“春无三日晴,冬无三日雨”;“打鼓(雷声)送黄梅,一去永不回”;“冬风不过篱,春风钻牛皮”。
3、劳逸结合
语文教学活动和其他学科的教学活动一样,也是高强度的脑力劳动。学生从预习到上课到作业,学习过程并不轻松。从青少年心理发展情况来看,长时间的学习是枯燥的,容易造成他们心理闭锁和厌学情绪,久而久之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适度地让学生走近自然,认识社会,有目的地放松自己,融入到缤纷多彩的乡土生活中去,接触乡土文化,对愉悦学生身心、健全学生人格、锻炼学生体质、滋养乡土情怀具有重要意义。
在走近自然、深入乡土生活的过程中,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乡土文化会使学生产生独特而鲜活的情感体验。在课外学习活动中,学生无须背负过多的学习压力,学习兴趣会得到增强,身心会得到释放。小桥流水、柳枝婀娜、燕子啁啾、云淡风轻、花前月下、暗香疏影等等自然美景会让他们情不自禁、流连忘返;“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这些在书中熟悉的美好意境在如诗如画的乡村图景中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共情。
事实证明,适当地让学生参与乡土生活,了解乡土文化,对学生的确能起到劳逸结合的效果。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悦纳感、幸福感、归属感、荣誉感和美感,而且有助于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爱国主义精神。
三、形式互补
1、内外联动
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犹如手之两面,不可偏废,在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承担着不同的功能和角色,共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语文教材要内生为学生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就必须借助学生外在的社会体验和认识,乡土文化在这方面无疑是对语文教材最好的课外拓展资源。让学生课外体验乡土生活,参与乡土文化的搜集、发现和整理,实现与语文教材无缝对接,不仅有利于加强学生知识间的联系,而且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乃至助力语文素养的快速生成。
2、主次分明
语文教材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载体,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的主要依据,它的主体地位是毫无疑问的。而乡土文化作为语文教材的重大补充,它的地位无法语文教材相比拟,对语文教材起着特殊的辅助和补充作用。
3、虚实相生
语文教材的内容一般来源于前人的生活体验,是间接的知识,对学生来说,如果缺乏相应的生活认识,理解起来就显得有些“虚空”。而乡土文化内容繁富,场景真实,比如人情风俗、古建遗存、风景名胜、传统技艺、古树名木等等都是实实在在的,有助于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深化。
综上所述,乡土文化是一座其貌不扬取之不竭的金矿,它因植根乡土而普通,也因积淀深厚而丰富,还因孤独苍老而沉默。合理正确地挖掘乡土文化,激活乡土文化,因地制宜,因课施策,因材施教,把它和语文教材结合起来,对于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荣誉感等方面无疑具有独特功效,同时也与我们回归以人为本的语文教育使命不谋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