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要“接地气”
(2024-12-23 08:36:40)
标签:
教学随笔 |
语文教学要“接地气”
摘
关键词: 接地气
引
在“接地气”的教学方式下,学生就不会认为学习只是“阳春白雪”,只是考高分的一种手段和工具。真正的“接地气”的语文教学就是让他们深刻感受到学习能给他们以精神上的自由和丰富,让他们感受到幸福和快乐。从而寓教于乐,真正达到新课改下的三维目标。
正
“地气”一词古已有之,虽然义项较多各不相同,但究其根源,不离大地之气。大地乃万物之本,大地之气更是万物勃发滋长的关键,是生命力的本源。至于“接地气”当然是“接其自然,顺乎人理”[1], 于是乎这个词发展到现在便成为一个遍布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流行语。某个明星我们说“接地气”,某个节目我们说“接地气”,某个创新我们说“接地气”,某项措施我们说“接地气”……。总之,凡是我们认为亲切、自然、随和,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咱大众的、我们喜欢的都称之为“接地气”。近些年,就连一向“高冷”的春晚也开始“接地气”了。可是我们的教育呢?尤其是本来最应“接地气”的语文,怎么就没人说“接地气”呢?难道它永远只能是空中楼阁?只适合在神坛上被“供奉”着?
照理说,新课改后的语文是很“接地气”的啊。“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一切为了学生发展” “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2]……,语文不再是冷冰冰的工具,而是有血有肉,充满人文关怀生活的一部分。"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
“网络环境下的自主课堂”、“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自主式开放型课堂”模式以及我们安庆迎江区也有个独创的“三环五步”等教学模式纷纷涌现,教育界的许多专家、学者及一线教师都在这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改革和探索。但现状是我们的语文教学还像是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说的那样让人提不起兴趣去学。我们的学生还像《白毛女》中的杨白劳那样,连过个节过个年还得躲在斗室之内方寸之地“苦逼”着。
许多表面上看来很光鲜无限的新课堂新模式最终也只是流于热闹、表演,完了,该干啥还干啥。课堂上语文老师仍然在长篇大论着精彩词句精彩段落的“赏析”,仍然在喋喋不休着应试技巧考场致胜秘诀,仍然在大声训斥着学生“你怎么不记不背,我不是早就说过了吗?”“你课后干嘛去了,怎么这么懒?”而课堂上仍然是一群昏昏欲睡的学生和另一群拼命记着笔记的可怜的“搬运工”。一旦老师提问仍然是鸦雀无声,被老师点到名后仍然是嗫嚅着满脸挂着不情愿的神情……。至于在家里,家长依然在怒气冲冲盯着自己的孩子,“你怎么就知道玩?” “你怎么又在看闲书?书(指教科书)都看完了?上面的东西都掌握了?”“老师说的都复习了吗?都背了吗?老师布置的作业都做完了? ” ……
新课改的理念虽然好,但在日常的实际教学中常常得不到真正的贯彻实施,至于原因最主要的还是那种几千年以来的以熟练掌握教材考试拿高分为中心的教育文化在作怪,孔乙己式思维还在许多老师和家长的头脑中根深蒂固着。在他们看来语文等学科只是应试的工具和考入名校的敲门砖。敲完了就扔了,与日常生活无涉。君不见高考结束后满校园里都是扔掉的撕碎的课本和试卷吗?至于鲁迅笔下的那个独自大声朗诵着“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并将头向后拗过去,拗过去的那个孤寂的身影,只能让人感叹“阳春白雪,和者盖寡”。
如果不想我们的语文这样的曲高和寡,那就只有想办法让它“接地气”。只有这样,课堂上的学生才会真正的积极主动起来活跃起来,而不是让学生个个板着小脸叠放双手在课桌上眼睛紧张地盯着老师盯着黑板。只有这样的课堂才能真正有所“生成”,三维目标才能真正得以实现,最终学生才能真正的学有所乐学有所长学有所成。
那究竟怎样才能“接地气”呢?
首先,对“接地气”的理解不是说只能“下里巴人”,不能“阳春白雪”,而是说即使要“阳春白雪”,也要以 “下里巴人”这种大家都喜欢的方式来将“阳春白雪”改变成一个有血有肉,有真情实感的很现实很立体的“下里巴人”,不要成天总摆出一副“高冷脸”“厌世脸”,拒人于千里之外。要用大家都喜闻乐见的方式来交流沟通,这样学生才会真正的去接纳你,“你把咱当成自己人,咱也把你看成一伙的”,相互之间自然就没有距离感,就会很融洽了,那就可以自在交流了,就可以相谈甚欢了。
其次,要想做到“接地气”,其核心就是做到语文生活化。
李镇西老师不就说过“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吗?其实“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同时“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不必“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只要“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言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3]就好了,只要将语文的学习落实在实践上,落实在学生的生活当中就行了。那种以课堂以老师以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只能将学生局促在教室内课桌上这样的狭隘之地,这样学生怎么能感受到自由的美好?生活的美好?托尔斯泰不是说过“教育的唯一规范就是自由”?
我国的老教育家叶圣陶很早就针对语文和生活提出过许多精辟的论述,他认为教材只是“凭介”只是个“例子”,生活的“凭介”生活的“例子”[4]。我们应该通过这个“凭介”这个“例子”来将学生的课内课外,校内校外,语文和生活结合起来,开发语文资源,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操从根本上有所提升。只样这样的“接地气”才能让学生“乐学”“好学”,我们所有的教学目标才能最终实现。
一、解读文本要“接地气”
大多数一线老师都喜欢在备课时翻看《教师教学用书》或是一些教辅教参类的书,或者上百度查,然后据此写教案,或直接抄在书上,上课时就依葫芦说瓢,殊不知中国的文章都是一大抄,抄来抄去,最后都是一样,甚至中间以讹传讹。老师这样,学生也是这样,开学前买本参考书,上课时老师一提问,马上就去翻。若老师不允许,那就课前抄在书上。这样的课上到最后都变成了鹦鹉学舌,这课哪里有意思,哪能培养什么能力情操?中国人的爱“忽悠”性,爱“山寨”性倒被培养出来了。老师教的哪里是“文本”分明是“教参”嘛!所以在解读文本时教师想要“接地气”,必须养成“素读”的习惯,“以一种原始的心态贴进文本,通过多种形式的对话,把握作者原初的内在思想” [5],感受着作者的情绪,从而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情感共鸣,这样既丰富了自己的阅读体验,丰厚了自己的知识内涵,也丰盈了自己的精神世界,也只有这样才能以饱满的情绪去上好每堂语文课。试想想,一篇文章连教者都没能感动,那怎么感动他教的学生呢。我记得我在备《社戏》时看到小主人公在平桥村整天掘蚯蚓钓虾、放牛的情节时就想到作者另一篇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按斑蝥、拔何首乌、扔砖头到间壁的梁家、雪地捕鸟、趁老师读书入神时去后园折腊、寻蝉蜕、捉苍蝇喂蚂蚁等趣事,更想到自己小时候捉天牛玩沙子等游戏和顽皮淘气的乐事,所以我在上课时并没有按照参考书的设计,生硬的提问:“本文不是写社戏的吗?为什么要写钓虾放牛的事?”或是问“社戏和钓虾放牛两者什么关系?”之类。而是在解析到那段时先回忆自己小时类似的好玩的事情,结果一下子让学生找到了共鸣点,个个七嘴八舌不知觉地参予到对无忧无虑日子的回忆中去了,看到火候差不多了,回到文本中,让学生看看还有没有其它的乐事。最终一切水到渠成,相当自然,根本不用我任何提示,学生自觉使用开篇处“乐土”两字进行最后的归纳总结。
二、教学方式要“接地气”
许多的老师在课堂上就只是“我问你答”“我说你记”,即使是使用多媒体课件的,也不过是将原本书上写的,嘴上说的,打在了多媒体屏幕上。教学手段和方式很原始,时间一长自然让人生厌。要想“接地气”,就得要尽量以学生喜欢的方式的去教。学生生性活泼好动,而新课改也要求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那在课堂上尽量让学生动起来。比如说上《威尼斯商人》就让学生上台表演,评选最像“夏洛克”的“夏洛克”,最像“安东尼奥”的“安东尼奥”,并模仿综艺节目的评委进行点评,优胜者进行获奖感言。再比如教《蒹葭》时,放首《在水一方》歌曲,将两种文本放在一起比较异同,一起分组合作讨论,甚至一起来改歌词写歌词,以体会作者词句立意上的独具匠心。再或者,上《济南的冬天》抓住文中的“小水墨画”,让大家根据课文一起来给冬天的济南画张画。又或者上《安塞腰鼓》时让学生来段山寨版的腰鼓表演,多媒体播放原音,学生来做夸张的肢体动作,以此来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本中的澎湃激昂不屈的精神和意志。
三、情境设置要“接地气”
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要真正的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无疑是一个比较有效的手段。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就说过“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 [6]
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运用一些能传达一定情绪色彩的形象的事物,比如生动的语言、图片、视频、音乐,来渲染气氛,唤醒学生的情感和生活体验[7]。在我上《黄河颂》时就以许拙和赵宏亮老师的配乐诗朗诵来激发学生诵读的热情,结果班上无论男生女生都深受感染,争先恐后的要秀一把自己的嗓音自己的情绪。还有我在上《音乐巨人贝多芬》时先直接给学生一段《第九交响曲》,让大家谈感受,感受一代音乐巨人的心灵世界,然后进入文本,看能不能发现相同的东西出来。学生在震撼人心的乐音的指引下很快解读出贝多芬内心深处那种孤独痛苦那种不屈于命运执著于音乐的精神气质。这时我再拿来《傅雷家书》中写于1955年1月26日那则中关于“坚强”“孤独”“赤子之心”的精彩段落来深情朗读,之后在班德瑞的舒缓的音乐中让大家集体朗读和自由诵读,再进一步思考体悟那种情怀。我力求用这种情境设置感染大家,力求将人类的伟大情感深深地隽刻在大家的心灵深处。
四、任务布置要“接地气”
我们中的许多老师在一堂课结束后总喜欢布置学生做这个练习那个卷子,这个回去复习,那个回去背,明天检查。天长日久,学生被折磨的苦不堪言。最后只剩下完成任务好交差,至于正确不正确,对为什么对,错为什么错,不想去搞明白,也没时间和精力搞明白。殊不知最好的应试训练其实是素质训练,学生语文素养上去了,什么阅读理解什么作文,自然不在话下。所以我除了偶尔的布一些觉得有必要的练习外,一般只布一些 “接地气”的任务。完成时间根据学生学业情况而定,尽量宽松,以求给他们充足的准备时间思考分析时间。绝对不会限定在一个晚上就必须完成。比如上完《美丽的颜色》之后让学生利用网络(父母监督下)或学校图书馆查找写居里夫人的有关文章来看,哪天上课时来讲给同学听。或是布置写周记,题目不限,字数不限,只要是写自己的生活,写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都可以。即使是布置写作文,那也是以半命题方式,以贴近生活让他们有话可说为出题准则。这样做就是要给学生以自由发挥的余地,让他们慢慢学会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人生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
五、课外活动要“接地气”
美国教育家怀特·科勒涅斯曾经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这就是在告诉我们语文学习不只有课堂学习,更有课外的活动,因为那就是“生活的外延”。而且也只有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才能更好地实现《语文课程标准》所说的“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言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所以我积极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各种活动,比如组织学生去采风,成立文学小组搞文学沙龙、表演小组演课本剧甚至自行编剧、书法小组用楷书或行楷写名句名篇、阅读小组说故事搞辩论、采访小组采访校园名人寻幽探秘写报道等等,我还充分利用我们十四中教育集团的文学刊物《朝阳报》和文学社团“朝阳社”这两大平台和校广播站以及校宣传栏让这些小组的活动及成果尽量得到展示。这些以兴趣为核心成立的小组及其实践活动,相当地“接地气”,很受学生的欢迎。它既丰富了学生“三点一线”的枯燥生活,也很好地引导了学生学习了语文应用了语文,也很好地培养了锻炼了学生。
综上所述,想方设法利用一切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利用一切“接地气”的做法,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将教学与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理解生活理解我们这个世界,从而也就真正地赋予了文本以生命和活力,最终引导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8],成为21世纪的合格人才。
生活融进了语文,语文融进了生活,跟上了时代,感染了你我,接上了地气。接上了地气就拥有了无限的生命力无限的活力无限的创造力。人生也因此变得无比精彩起来。我们的世界也因此“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了“诗与远方”。
参考文献
著作类
[1]杨艳利:《流行词语“接地气”的源流及其演变》,《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第3期。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年6月出版
[4]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出版。
[5]陆云峰:《素读:阅读教学的根性觉醒》,《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009年01期。
[6]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9年5月出版。
[7]李吉林:《情境教学法》,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年7月出版。
[8]雅克·德洛尔:《国际二十一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

加载中…